歷朝歷代都有固定使用的官方語言(國語)嗎?

2010-08-23 7:11 pm
中國地廣、方言多,以前歷朝歷代都有使用固定的普通話嗎?
更新1:

“書同文”嗯~我的曾祖父受日本教育,很小的時候聽他用客家話念起報紙來溜的勒! 問他,說是他爺爺教他學的漢字,但在我記憶中他是不會說國語的並且也沒辦法用國語來讀出漢字。 因此還是很好奇以前那些出身比較偏遠地方的新科狀元或者頭一次進京述職的地方官員,書是同文了,但站在朝堂之上面對皇帝以及同僚〝聽〞不懂那該怎樣對答呀? 在想~以前或有專設語言翻譯職務的官員也說不定喔?

回答 (1)

2010-08-23 9:10 pm
✔ 最佳答案
當今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普通話的基礎就是北京話。但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是什麼呢?我們現在幾乎沒有確切的歷史記錄。中國大一統社會的建立始於秦朝,但是,歷史記載顯示,秦朝只統一了文字,所謂“書同文”,而沒有統一語言。直到今天,中國各地方言差異很大,也是一個歷史的遺跡。秦朝以前,我們有理由相信春秋戰國時期,各個獨立王國基本上都是各自獨立的官方語言齊楚燕韓趙魏秦,再加吳越等,各個朝廷的官方語言應該是不一樣的。那麼秦朝以後,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之後,中央朝廷的官方語言是什麼呢? 按照常理,秦朝的官方語言也許應該是以陝西、咸陽方言為基礎的某種語言吧!

西安作為歷史古都,在中國歷史上長期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因此,有理由認為,中國政府的官方語言應該是陝西話,或者西安話。在我國漢族人聚集的地方語言主要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及部分沿江地區,俗稱北方話,一些教科書上統稱“官語區”,語音中的大部份類似於北京音,所以所謂的“官話”現在稱為普通話的語音,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並結合這一地區音調的特點,把音調分為四聲。在這一語區內的,不論相隔千萬里,語音雖有一定差別但基本上都能聽的懂,這也是普通話的基礎,否則不能稱其為普通話了,不能用做官方語言了。

我們現在的普通話的官方定義就是以北方語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其實官語區成型的年代歷史久遠了,已經無法(或者說很難)考證這一地區的語言、語音怎麼樣形成、擴散和流通的。有人考證說魏晉後我國中原一帶的語言音韻就相對統一了,三國時的魏國就有人著有《聲類》十卷,系統地的對當時所用的語音做了分類,可見當時我國的語言、語音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語言體系,該書被認為是最早的韻書。到了南北朝時,有了《四聲補韻》,以四聲作為漢語的聲調也有了明確的定義,並已經形成了體系。可見當時中國長江以北的區域內,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廣大的同一民族同一語音的地區,是形成我們全國還在還在普遍使用的官話(普通話)的基礎。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就是和我們現在的普通話是相差無幾。

從歷代的文獻看來,唐宋以前,包括唐宋年間口語中文言成份佔多數,元明時期,中國北方民間的口語已經很接近我們現在的北方口語了,這可以從元代的歌詞戲曲和小令,明代的評話小說中看出來,其實明代的官方用語都很接近白話,文縐縐的文言相對以往各朝代都要少的多。可是到了清代,清王朝雖說是滿人入關,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但卻非常崇拜漢文化,滿文也是當時的官方語言,但使用的還是以漢語為主要官方語言,到是清中期,漢語言卻有了復古的回潮,一時間,講究對仗壓韻、工整文字遊戲的駢驪文都大行其道,當時的滿清帝對漢族文化,古漢語情有獨鍾,滿朝文武趨之,民間校仿。這一時期的文字文學,有典型的複古現象,反映在文學作品中最典型的就是《聊齋誌異》了。我們現在官方用語的文字語言和口語語言差別已經很少了,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了。

長江以南語音的差別就相當大了,最複雜的主要是浙江,安徽與浙江交界的古徽州(清代以前的古徽州隸屬江南,屬錢塘江水系)在這些山區小縣中語音相對複雜,而且不像北方地區雖然有方言,但基本音類似,相互間能聽懂言語,可在上述地區基本音都有很大差別,本縣中人如是南北鄉,如不接觸一定時間,相互聽不懂對方的語言,相鄰兩縣之間語音相差就更大了,這可能是山區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交流不多的原因。所以古代漢語的語法,語音,在這一地區保留最多,在這一地區的語言中,音調遠多於四聲調,是研究古代漢語語音的最好的實際教材。

有些教科書把徽州的地方話單列為一個方言的語種,古代漢語在南方各省的方言中普遍存在,越偏僻的小縣城,尤其是山區,沿海的一些小縣,口語中的古漢語保留的很多,對話中還有文言文的痕跡。有些人把某些單字的發音來說明保留的古漢語的多少,如總把廣東人對8的發音,為“發”,是古漢語,其實這種保留古漢字發音的地區太多了,中原一些地方,把6讀成“錄”如安徽的六安,正確讀音就是“錄”安,這些例子不勝枚舉。

現在人們認為的閩南話、粵語是在那一地區的當地人都能聽的懂,能接受的語言,是那一地區的官話,在那一地區還有他們自己的方言,這種方言基本音還是相同的。不論如何說,各地方言不同,但中國人漢族人說話的方式還是相同的,只要是中國話,因地域不同語音可以不同,可是語法,詞彙,修辭方式都是相同的,不管地域相差天南海北,但只要是相處一點時間,就能夠相互聽懂了對方的語言了。

2010-08-23 20:46:48 補充:
中國遠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開始做翻譯工作。中國多地方語言,因此,歷朝歷代都設有專人專職或專門機構從事翻譯工作。僅就官職而言,周代有“寄”、“像”、“譯”等;秦漢時期有“九譯令”、“譯官令”、“譯官丞”;南北朝有“譯令史” ;隋唐時期置“通事舍人”;宋遼金時期分別有“潤文史”、“譯史”、“通事”;元朝設“怯里馬赤(蒙古語,指口語翻譯)”;明朝有“譯字生”;清朝設“通譯官”。再者古代官員上朝有類似奏摺的書面報告,所以不怕有溝通不良的問題喔!
參考: 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是這樣說的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1: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23000010KK027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