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司 徒 華 何 許 人 也 ?

回答 (6)

2010-08-22 8:33 pm
✔ 最佳答案
司徒華(Szeto Wah,1931年2月28日-)[1],暱稱華叔,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開平,香港民主黨黨鞭及支聯會主席,被喻為香港民主派元老,司徒華曾任教師九年繼而擔任小學校長三十一年,桃李滿天下。自言童年並不快樂,內向不善交際。[2]自香港殖民地時期七十年代參加社運,1985年進身香港立法會議員代表教育界,同年,獲北京政府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9年,因中共在「六四事件」期間血腥鎮壓民運,司徒華與李柱銘同時退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組織成立支聯會,並積極參與支持大陸民運及香港民主改革,在香港人的心目中,普遍認同他和李柱銘是香港最早爭取民主的人。司徒華有3名兄弟姐妹。在他7-8歲時父親因為失業,無法供他和姐姐上學,後來叔父們湊錢讓他們繼續升學。日本戰敗後,司從鄉下回到香港。中學畢業後因為想盡快找工作幫補家計,於是放棄自己有興趣的航海通訊,而選擇入讀師範學院,展開他長達40年的教育生涯。[4]1931年:生於香港 1950年:畢業於皇仁書院。 1952年:畢業於葛量洪師範學院,為該校首屆畢業生。並開始從事教育工作。 1969年:在葛量洪師範學院校友會觀塘學校出任校長,直至1992年退休。 1973年:領導非學位教師罷課成功爭取合理薪酬,成為工運領袖,創立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4] 1978年:爭取中文成為主要教學語言,發起第二次中文運動 1978年:參與調查金禧中學校董會貪污事件 1980年代初:領導香港教育界抗議日本篡改日本教科書中侵華歷史部份 1985年:以立法局教育界功能組別晉身立法局 1985年:與李柱銘同時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委任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9年:六四事件後任首屆支聯會主席至今,與中央政府決裂,與李柱銘同時退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1990年:與李柱銘等人成立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當中亦包括學聯秘書長陶君行及現民建聯成員劉江華等。 1991年:由地區直選晉身立法局(現今香港立法會的前身) 1995年:連任立法局議員 1995年:同年與杜葉錫恩競爭市政局觀塘北議席。票站外杜葉錫恩拒絕與司徒華握手。最後司徒華以9175票,57.2%勝出選舉。 1997年7月:與其他民主派議員杯葛臨時立法會,直至1998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選舉 2004年:宣佈不再競選立法會議員,但仍擔任支聯會及民主黨職務。 2007年:由於出席民間電台的六四論壇被檢控,被質疑具政治性。 2008年:在4月20日於維園舉行的城市論壇上,司徒華被個別人士指以「人權聖火」是與奧運聖火相衝突,是蓄意阻撓和破壞奧運聖火在港的傳遞。 2009年:組織參與六四燭光晚會。 2009年:反對五區總辭,與社會民主連線主席黃毓民互相指責,被部份支持總辭的人指責阻擋香港民主進程。 2010年︰證實患有第四期肺癌。
參考: 維基
2011-01-03 2:33 am
最新消息:司徒華已於今日(2011年1月2日)中午12時58分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病逝,享年八十歲。
2010-08-23 8:05 pm
A cunning democracy betrayer !!!
2010-08-23 2:59 pm
司徒華是一個出賣選民的末期癌症病人!
2010-08-22 5:51 pm
假設人們都知道 司徒華 是教育界的名聲響叮噹的人物了,但有人以為他的英文所知有限,使他不能解決當日 英基 所享的財政特權呢!
李國章先生,是一個使人尊敬的人物了。其中原因之一:是他揭發及打倒 英基 的特權吧。我只想問:為甚麼這不是司徒華或張文光的範疇嗎?他們竟前後不致一詞,他們有盡責任嗎?
問得好!司徒華何許人也?他應知當日英基事件了。他是因為英文不濟,或是其他原因,給李國章一個名流青史的機會嗎?
2010-08-23 5:58 pm
不明白司徒華語文能力那麼差他還可以做到校長?

可想而之當年所謂教育界也不外如事,所教出什麼學生

出來。001回答者資料很長盡,並無歪曲事實,但還欠

他私人生活的一面,司徒華叫董建華做老懵懂,他肯定

是老古董的死硬派,公報私仇的文化敗類。

2010-08-23 10:00:45 補充:
補充,是002回答者資料很長盡。

2010-08-23 16:22:21 補充:
在本人感覺上司徒華是一個比較難相與的人,主觀,而永不客觀去看一件事情,所以他

永遠不會有真正朋友,只有互相利用政客,他身為一個老師肯定是錯的,樓主可有異議?

2010-08-23 17:35:06 補充:
如果他身為一個老師無一個(善)字,也枉為一個教育界人士,只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也。

收錄日期: 2021-04-22 23:22: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22000051KK002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