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鐙是何時被運用在騎兵戰的呢?

2010-08-19 2:35 am
馬鐙是何時被運用在騎兵戰的呢?

回答 (2)

2010-08-21 11:57 pm
✔ 最佳答案
馬鐙是何時被運用在騎兵戰的呢?




最早的馬鐙實物,發現於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的區域,出土地點在遼寧省西部與內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縣。1965年,考古人員在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長24.5厘米,寬16.8厘米,是國際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





吉林市郊帽兒山墓地是20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其年代大致相當於西漢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兒山墓地18號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用銅片夾裹木芯,以鉚釘綴合加固。這是我國出土年代較早的馬鐙。





北燕是慕容鮮卑所創建的王朝,當時在東北地區與高句麗互相爭奪地盤,雙方都很重視發展騎兵。 由於慕容鮮卑與北方草原游牧地區關係更為密切,便率先發明了馬鐙,從而使其騎兵的戰鬥力猛增。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發掘了東晉瑯琊王氏族墓群,7號墓中出土了一件裝雙鐙的陶馬,墓葬年代為東晉永昌元年(322)或稍後。這件陶馬的雙鐙是已知馬鐙的較早實例。



圖片參考:http://www.51collect.com/shoucangjia1/images/zheng/2.jpg






1965年在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馮素弗墓。 北燕是公元四世紀初遷至遼西的漢族統治者馮氏在前燕、後燕基礎上建立的鮮卑族國家,馮素弗是北燕王馮跋的弟弟。這是一座時代明確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馬鐙,形狀近似三角形,角部渾圓,在木芯外面包鑲著鎏金的銅片。



圖片參考:http://pic.tiexue.net/pics/2006_6_15_37679_2437679.jpg






歐洲最早的馬鐙,出土於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屬馬鐙為主。阿瓦爾人是來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後代。柔然人的重點活動地區是陰山以北的草原,與鮮卑人及北魏王朝發生多次戰爭被打敗之後,柔然人於6世紀沿歐亞草原之路西遷到匈牙利定居。





因此,有些西方考古學者認為:是柔然人從中國北方把馬鐙傳播到歐洲,甚至認為阿瓦爾人的馬鐙就是中國傳統的直柄橫穿金屬馬鐙,或者有中國工匠直接參與到為阿瓦爾人製做馬鐙上來。因此,馬鐙被稱為“中國靴子”。





通過上述考證與論述,可以確認:最早的馬鐙發現於公元3—4世紀鮮卑人活動的中國北方草原地區,這是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對世界的一項偉大貢獻。




馬鐙發明後,很快就由中國傳到朝鮮,在公元五世紀的朝鮮古墓中已有了馬鐙的繪畫。至於流傳到西方的馬鐙,是首先由中國傳到土耳其,然後傳到古羅馬帝國,最後傳播到歐洲大陸的。





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對中國發明的馬鐙給予高度評價,他說:“關於腳鐙曾有過很多熱烈的討論……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佔優勢的是中國。直到8世紀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現腳鐙,但是它們在那裡的社會影響是非常特殊的。林恩·懷特說:'只有極少的發明像腳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瞭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我們可以這樣說,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主義的最後階段幫助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一樣,中國的腳鐙在最初卻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事實上,歐洲人是踩著中國人的馬鐙進入了騎士時代的。




圖片參考:http://p.qihoo.com/pic/1f01e1aq902ac



讓版大參考看看
參考: 馬鐙的發明
2010-08-19 2:39 am
1980年以前,一般對於馬鐙的看法通常是:「無馬鐙故騎兵效能不彰。」「無馬鐙即無重甲騎兵。」「馬鐙的發明建立且強化中古封建制度。」像是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就曾說過:「中國的腳鐙在最初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而1966年,美國學者,霖恩.懷特二世(Lynn White, Jr. )在他的著作《論中古時代的科技與社會變遷(Medieval Technology & Social Change)》【Lynn White, Jr.,Medieval Technology & Social Change, Oxford 1966】一書中也是認為馬鐙強化中古騎士的戰鬥效能,讓封建制度得以強化並主導歐洲近千年。但是,馬鐙是否如以上兩位學者所認定具有如此功效,則仍有更大的疑問。

從史料來看,就算沒有馬鐙,馬鞍也非常原始,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還是能夠指揮戰友騎兵隊對敵人發動近戰攻擊贏得勝利。而普魯塔克在他的著作中也曾提過,帕提亞(安息)重甲騎兵能夠以騎槍一次戳穿兩名羅馬士兵。中國在楚漢相爭時,楚霸王項羽曾指揮二十八名騎兵衝鋒陷陣突破漢軍包圍。可見,馬鐙未發明前,東西方的騎兵作戰效能並沒有差到那裡去,馬鐙是否真的那麼神奇呢?

1986年,英國業餘考古學者彼得.柯隆利(Peter Connolly)先生將荷蘭出土的羅馬式馬鞍復原完成,並寫成專文發表於考古期刊上,此後二十年,歐美各國的歷史扮演社團根據復原的羅馬式馬鞍進行實地操作,發覺只要馬鞍設計得當,沒有馬鐙並不會影響騎兵作戰效能。

羅馬式馬鞍復原圖

在進行實地操作時也發現,羅馬式馬鞍與中古早期的無鐙馬鞍設計非常類似,因此推測,無論羅馬帝國時代的騎兵,或中古早期的騎士其實都很少或根本沒有使用馬鐙,查理曼大帝本人極有可能在騎馬時就沒有使用馬鐙。

歷史作家菲立普.西德尼爾(Philip Sidnell)在他的著作《戰馬(Warhorse)》一書中即根據最近的實作紀錄與考古證據,認為:

1.馬鐙並對於騎兵作戰效能的影響並不大。
2.馬鐙與重甲騎兵的出現無關。
3.封建制度的強化讓馬鐙得以在歐洲傳播。
4.設計得當的馬鞍才是關鍵所在。

以上的看法目前在歐美歷史與考古圈內已經逐漸成為主流意見。不過,東亞的學者、作家與讀者似乎還無法接受如此的觀點。


收錄日期: 2021-05-04 01:11: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18000015KK077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