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同意這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但會有較多人認同的答案,最厲害的將軍本來只應得一個,但我心目中卻有二位無法分出那一個較厲害,原因兩人分處不同年代,無法作出比較!一個是開國元勳,沒有他就沒有明朝,另一個被譽為護國長城,他在生一日外族無法入侵。我所說的兩位猛將就是常遇春與袁崇煥。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 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跟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這是朱元璋給他的評語。常遇春自從1355年追隨朱元璋,參加採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暴卒於柳河川為止,十四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戰無不勝。
常遇春“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地天下奇男子。它曾自負地說:“俺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它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
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將宋伯顏不花悉力守備,常遇春使用各種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進入南門甕城,毀敵所架炮,又策動元將張斌約降,內外夾擊,乃奪得衢州。
1360年五月,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了陳友諒地樅陽水寨,陳友諒率大軍前來報復,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完畢。常遇春經過評斷,認為其中有詐,這是陳友諒要奪取安慶附近地池州,是聲東擊西之計。同徐達商議後,決定將計就計,設伏誘敵,陳友諒果然中計,四面楚歌之下大敗而逃。這都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地典型戰例。就這樣史書上說,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
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離開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 (這是我認為常遇春較徐達更配稱猛將的原因)。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完畢。他非常同情百姓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地糧草——寨糧,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注重開展屯田事業,以孑孓軍隊地糧餉,從而減輕了佔領地區百姓地沉重負擔。
在跟同僚之間地關係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二歲地徐達,謙遜地“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髮,大將軍雅敬愛之”,始終無小間。當時,徐達、常遇春二員大將並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著名。朱元璋很非常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於處理同主子地關係。 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後,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貌似寬厚心實險狠地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地話了。
本來還有介紹袁崇煥,但竟然超出限制1千8百多字,被迫刪去介紹袁督師的事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