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厲害的將軍是誰?

2010-08-18 12:59 am
我想知道明朝最厲害的將軍是誰?

回答 (5)

2010-08-20 8:01 am
✔ 最佳答案
我同意這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但會有較多人認同的答案,最厲害的將軍本來只應得一個,但我心目中卻有二位無法分出那一個較厲害,原因兩人分處不同年代,無法作出比較!一個是開國元勳,沒有他就沒有明朝,另一個被譽為護國長城,他在生一日外族無法入侵。我所說的兩位猛將就是常遇春與袁崇煥。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 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跟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這是朱元璋給他的評語。常遇春自從1355年追隨朱元璋,參加採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暴卒於柳河川為止,十四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戰無不勝。
常遇春“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地天下奇男子。它曾自負地說:“俺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它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
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將宋伯顏不花悉力守備,常遇春使用各種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進入南門甕城,毀敵所架炮,又策動元將張斌約降,內外夾擊,乃奪得衢州。
1360年五月,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了陳友諒地樅陽水寨,陳友諒率大軍前來報復,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完畢。常遇春經過評斷,認為其中有詐,這是陳友諒要奪取安慶附近地池州,是聲東擊西之計。同徐達商議後,決定將計就計,設伏誘敵,陳友諒果然中計,四面楚歌之下大敗而逃。這都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地典型戰例。就這樣史書上說,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
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離開則殿後,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 (這是我認為常遇春較徐達更配稱猛將的原因)。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完畢。他非常同情百姓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地糧草——寨糧,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注重開展屯田事業,以孑孓軍隊地糧餉,從而減輕了佔領地區百姓地沉重負擔。
在跟同僚之間地關係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二歲地徐達,謙遜地“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髮,大將軍雅敬愛之”,始終無小間。當時,徐達、常遇春二員大將並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著名。朱元璋很非常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於處理同主子地關係。 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後,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貌似寬厚心實險狠地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地話了。

本來還有介紹袁崇煥,但竟然超出限制1千8百多字,被迫刪去介紹袁督師的事蹟了!

2010-08-20 10:31 pm
個人認為明朝最厲害的將軍是袁崇煥,以下是關於他的事蹟(資料頗多,扒能盡錄):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袁崇煥(1584-1630),明廣西藤縣人,祖籍廣東東莞,字元素,號自如。萬曆進士,授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擢兵部職方主事,單騎出關巡察遼東,還京後遂自請守遼,擢寧前兵備僉事。助孫承宗築寧遠,設寧錦防線禦敵。孫承宗罷,以高第代,放棄關外,並欲撤寧遠,崇煥堅守不撤。五年,進按察使。六年守寧遠,用紅夷砲擊敗努爾哈赤,以功授遼東巡撫。後受魏忠賢排擠去職。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軍務,鎮寧遠。二年,殺悍將毛文龍,不久率師解北京之危。後金行反間計,思宗誤信其通敵,遂下獄,次年被冤殺。善賦詩,所作寄託憂國之情,激昂慷慨,收入《袁督師遺集》。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4/61z0465.htm
寧遠之戰天啟三年九月,孫承宗決意堅守寧遠(今遼寧興城),當時僉事萬有孚、劉詔雖力勸而不聽,並命令袁崇煥與滿桂鎮守寧遠,袁崇煥開始領兵遼東。在寧遠時,袁崇煥率領祖大壽、高見、賀謙等進行城牆修築工程,次年工程結束,寧遠城遂成山海關外重鎮。當時城內士兵士氣高昂,商旅昌盛[22]。此時,袁崇煥父喪,其守喪的請求卻被朝廷拒絕,而命其在職守制[23]。天啟四年(1624年),袁崇煥與馬世龍、王世欽等率領一萬二千名部隊東巡廣寧(今北鎮市),其位於錦州以北,相距後金重鎮瀋陽不遠。其大軍經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從海道還寧遠[24]。其膽識得到孫承宗讚賞[25],袁崇煥亦因功升為兵備副使[26],再升右參政[27]。次年夏,孫承宗根據袁崇煥的策劃,派遣諸將分屯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各要塞,又向北推進了二百里,幾乎完全收復了遼河以西的舊地[28]。而此時後金政權努爾哈赤亦將京城南移至遼寧瀋陽,雙方擺出進攻姿態,劍拔弩張,局勢一觸即發。當時明朝朝廷內部魏忠賢等閹黨大肆屠殺東林黨人,其中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被誅殺,而在遼東邊防立功的熊廷弼亦被誅殺[29]。孫承宗亦被閹黨人高第取代遼東經略職位。高第繼任後,立即要求袁崇煥將遼東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袁崇煥與督屯通判金啟倧認為城池已收復,無理放棄撤退。於是極力反對,並抗命拒絕在寧遠、前屯衛的部隊撤退[30]。而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部隊卻被撤去,放棄了糧食十餘萬石,撤退途中死傷甚多,軍民紛紛氣憤難當[31]。袁崇煥請求回家守父喪,未被批准。同年十二月晉陞按察使[32],依然守衛遼東[33]。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後金部隊渡過遼河,二十三日抵達寧遠城下[34](一說正月初十抵達寧遠,未予馬上攻城[35])。後金軍有十三萬人,而寧遠守兵只有一萬。當時,明朝朝廷得到急報,兵部尚書王永光等廷臣討論戰時,各個束手無策。遼寧經略高第、山海關總兵楊麒則擁兵山海關,不去援救。當時朝廷內外都認為寧遠肯定守不住[36]。而寧遠城中,袁崇煥則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將士誓死守衛城池。他甚至寫血書告示傳閱,並向士卒下拜,全軍上下士氣高昂,決意死戰[37]。袁崇煥還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有寧遠城的逃兵回去,一概斬殺[38]。二十四日,後金部隊開始進攻寧遠城,其先鋒圍城部隊為兩萬鐵甲騎軍,其用鐵裹車撞擊城牆,並用鐵鍬挖掘牆腳,城牆被挖成凹龕;明軍則採用階石碾壓城外後金部隊。袁崇煥還使用紅衣大炮,重創城外後金兵[39]。次日,後金軍再攻未能攻下城池,努爾哈赤重傷,後金軍於是撤退[40]到離城五里的龍宮寺紮營,改為攻擊覺華島[41]。寧遠之戰為後金軍的首敗,努爾哈赤亦因此耿耿於懷[42][43]。寧遠解圍後,朝廷中紛紛大喜[44],明熹宗亦嘉獎廣寧軍功勞[45]。袁崇煥隨即升任右僉都禦史[46],而滿桂等大將也紛紛升職[47]。而高第、楊麒因不援寧遠和覺華島而免職,以王之臣、趙率教取代[48]。
參考: wikipedia&me
2010-08-19 7:35 am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只能以個人觀點回答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朱能
因為他在靖難時
是朱棣最勇猛的將領
可以率領30多人
追殺數萬大軍
還有回答者001
你說沒戚繼光,我們都會成為日本人?
那你就錯了
當時倭寇雖然猖獗,但也只能騷擾沿海而已
比起當時的蒙古,倭寇的騷擾實在是微不足道
嘉靖年間,蒙古人甚至還殺到了北京城下
而倭寇只能侵擾沿海
看到明朝官軍來就跑
跟可以直接跟明軍分庭抗禮的蒙古相比
十分的失色
但是
當時蒙古雖然是明朝最大的外患
但也只能侷限在大規模騷擾
根本無能力擊敗明朝
何況是一個區區的倭寇呢?
當時的明朝帝國是世界第一強國
鄂圖曼土耳其、印度蒙兀爾、埃及馬魯克、西班牙四大強國加起來
都還沒有大明帝國的一半
區區倭寇算什麼?!

2010-08-21 18:50:19 補充:
這的確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如果要項羽跟呂布比
雖然按照正常情況呂布是沒有項羽勇猛
但是可能會因為時代不同
而贏過項羽
2010-08-19 1:52 am
2010-08-18 2:11 am
明朝最厲害的將軍應該是戚繼光,沒有他我們可能全都是日本人了。


收錄日期: 2021-04-16 01:01: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17000051KK011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