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為何上海是中國的百年縮影?

2010-08-17 12:37 am
有句話係: "一百年歷史看上海"
點解會咁講既?
上海既發展有證明到中國強大了嗎?
上海對百年中國又有咩歷史意義架?

希望有人解答到我既問題啦
大家幫幫手丫/_\
吾該哂

回答 (4)

2010-08-18 8:07 am
✔ 最佳答案
上海的轉變大概是全世界各國城市演變中最顯著與劇烈的,光看這短短數十年上海的變化,便可知一二。若想知道中國一百年來的變化,看上海準沒錯。上海是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百年滄桑,東西碰撞。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的準備,中國大陸先後以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證明自己的實力、財力,特別是兩次接連的活動,更可以讓到訪的外國人士見證中國大陸內部繁盛的景象並非虛名,而是能承接世界級活動的能力。

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上海曾是遠東地區最大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經濟中心。但在建國後30年,上海卻走上了工商業城市之路。這種城市發展邏輯斷裂性的轉折,是由當時特定歷史背景條件所塑造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戰略遏制與經濟封鎖的條件下,中國對外貿易、國際資金融通、先進技術交流等方面都無法廣泛展開,上海在近代所形成的對外貿易中心、金融中心、東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都不可能再現。

1949年上海被設為直轄市,成為和北京一樣未變更過行政級別的直轄市,當時的上海已逐漸形成經濟與工業中心,與北京古都、舊城、天子腳下、京城的功能不同,前者代表的商業,後者象徵的是政治,正因為如此,上海比起北京,必須承受接納更多外來聲浪與異議,也因為過去上海公共租界的身分,上海的人民似乎更容易大鳴大放,在1989年六四運動中,上海各界人民和學生也積極參加了反腐敗、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

改革開放後的30年,上海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不斷衝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禁錮與束縛,極大解放了生產力,實現了城市復興與再生,拓展了新的城市功能。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浦東開發開放為契機,實施“以東帶西、東西聯動”的發展戰略,成為連接內地與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橋樑,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過程中實現經濟高增長,逐步演化為一座以金融、貿易、航運為支撐的多功能經濟中心城市。

北京奧運是吸引全世界看見中國大陸的一個契機,而上海世博則是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大陸辦到了;換言之,這兩個世界級活動正向全世界宣示「21世紀就看中國」。值得玩味的一點是,成為全球焦點的上海與北京這兩個最重要的大都市,甚至有許多其他城市的中國人未曾去過,因此這一連串對全世界宣示的行為,在奠定世界地位的同時,京奧、上海世博更為自家人打了一劑強心針。

上海這個外放的城市,正快速與世界接軌,一瞬間,她已在世界各國中擁有相當高的城市地位,有別北京奧運落幕後一棟棟僅供憑弔紀念的運動館,上海世博的結束反而正是上海的開始,因為世博的舉辦,所帶來的經濟、文化、科技、知識將為已經令人眼花撩亂的上海注入更豐富多彩的生命力,上海已經具備了作為全球城市崛起的潛在基礎及條件。上海走向全球城市,是一次重大的蛻變重生,是一個非線性的發展軌跡轉換。儘管城市發展有其路徑依賴,但上海要走向全球城市,必須擺脫原有的發展軌跡,實現城市全面轉型,猶如上海當初從單一功能工商業城市轉向多功能經濟中心城市那樣。

2010年,世博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中國能夠承辦這一盛會,緣於其走出落後、走向繁榮的巨大成就。當年滿清政府排斥世博會,今天中國人民擁抱世博會;多年來中國人出國參與世博會,2010年中國在上海舉辦世博會。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為世界貢獻了四大發明及許許多多的創造。中國昨天羸弱,今天在迎頭趕上。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將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里程碑,載入史冊。一個自信、繁榮的中國,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重要力量。
參考: 百年中國看上海*上海的歷史定位
2010-08-21 9:24 pm
近代上海素有「中國第一碼頭」、「全國通商總匯」之譽稱,它的通商功能,促使上海能夠溢出被傳統政治制約的城市發展框架,呈現多元並存、繁複錯綜的社會生活環境。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上海又作為近代中國典型的移民城市,相應地形成了人口的高度異質性。1949年前,非上海籍的人口常常佔上海人口80 %以上。因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們,紛紛也將不同的乃至異質性的文化帶到上海,形成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和寬容性。所以,「海派文化」一詞,成為了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上海文化的特定描述。創新、開放、靈活、多樣,構成了「海派文化」的社會歷史特徵,濫觴為特定歷史中的上海市民文化20。




孫中山故居,宋慶齢故居,上海外灘,城隍廟,中共一大會址,新天地,人民廣場,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上海美術館,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水族館,豫園,上海動物園,上海博物館,上海野生動物園,大觀園,東方明珠電視塔,魯迅紀念館,上海科學技術館,世紀公園,大上海時代廣場,朱家角


上海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中西文化的交彙點,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人口1350餘萬。享有東方明珠的美譽,是中國最大的經濟、金融、科技、製造業的中心,堪稱世界級的大都會。


上海是中國百年風雨、橫空出世的奇跡,外灘的萬國建築,蘇州河畔哥特式的教堂、洋房,訴說著昔日上海的歷史。如今,這裏的空中航線300餘條,近百對火車駛往全國各地,市內地鐵、巴士四通八達,各邦風味的餐館在全市星羅棋佈。浦東經濟開發區的建設令世界各國經濟巨頭矚目,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使這個舊日的十裏洋場已成為昨天的記憶。大上海正以他的地理優勢、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深厚的實力,成為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龍頭。帶動著中國三分之一人口的發展。嶄新的大上海已雄居亞洲之首。

近代中國的歷史上,上海備受關注;「上海現象」早已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注意;上海基督教,也在中國基督教發展史中最具特徵。作為異質文化或異質宗教,基督教在上海的傳佈和發展,已在西學東漸的層面,漸與上海的社會發展,獲得相當程度的同步性。



本文提出上海基督教的社會化問題,一方面是指基督教的中國化意義,一方面則是與當今基督教學界關心的處境化問題應對。更重要的是,基督教在上海的社會化,確實是西方基督教在近代上海中比較突出的「上海現象」之一。可以說,基督教的上海發展,已經歷史地具備有上海社會、城市文化的區域特徵,構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會性內涵。

上海在十九也紀中葉發展成為中國繁華大都會,同時屯成為東南文化藝術中心,也產生了最大影響力的上海畫派。在正統派的眼裏,雖然海派是古法的叛逆者, 但此畫派特點在於破陳規,銳意創新,不拘一格。不但吸取民間藝術和外國藝術之長,作品通俗化,市民化等等。畫題廣泛,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風俗人情,肖像寫真,花鳥魚介,草蟲蔬果,山水風景,無所不。有技法有筆寫意,篆隸作畫,西洋透視等法。本圖錄所載上博藏精品之海派代名家有朱熊、任熊、任薰、任頤、蒲華、胡遠、虛谷、趙之謙、吳慶雲、吳昌碩、倪田、王震、程璋等人。

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制約、構建了上海基督教的社會化模式。比較中國內地的基督教發展情況,它已經具備了多樣、靈活、開放、創新的歷史特徵,在其發展的社會形式上,已經初具「市民宗教」的社會樣式。從其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海派文化的而言,基督教呈現出「上海現象」,應當受到基督教界或宗教學界的關注。上海基督教應當成為一個歷史的、宗教史的專用術語,也可用「海派基督教」一語,表述其近代社會、歷史特徵。



如何看待這一社會、歷史特徵?涉及到上海基督教史的研究方法問題。研究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發展,關鍵是在於上海基督教發展的社會學意義的梳解與詮釋:自其社會化的過程,考量宗教研究的方法論,視宗教發展為一社會性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市民社會及其文化再構建的難題。任何一系宗教的正常發展,惟有奠基在社會性自主的層面,方有可能。由此可以反證一個社會分化或進化的程度和深度。因此,「上海基督教」的社會特徵,或基督教發展的「上海現象」,可供教界、學界琢磨之處甚多。

上海既發展有證明到中國強大了
上海對百年中國又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以上小小資料希望幫到你
2010-08-19 7:08 pm
因為上海是中國最繁榮的地方之一
2010-08-19 2:51 am


收錄日期: 2021-04-16 00:59: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16000051KK011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