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所有人的回答都點到一些事實,但都忽略了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似乎忘了,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確立,都是基於自利,而非無私地援助他國。中華民國在當時真的是美國在全球部局中的重要一環嗎?很明顯地,根本不是,那又為何美國要全力援助中華民國反攻。美國能從中獲取什麼好處,又美國必須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美國在決定是否援助中華民國反攻時,自當會考慮到此點。不過很遺憾,這在其他回答中並看不到。
美國是否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反攻,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首先,中華民國並無法自力反攻,這意謂的,中華民國的反攻必須建立在外力的幫助下。而美國若成為這一外力,他必須花費多大的力量?是只要給予物資支持就可?還是必須直接投入美軍參與作戰?如果是前者,很顯然,在國共內戰四年就已然證明是行不通的,更何況來台後的國軍實力已經大大的損耗了,如要投入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國軍根本沒有能力。而國軍在反攻計劃中,經常幻想的人民響應,在事實上又是完全不可能(否則異域的孤軍在反攻雲南時,就不會只是打下邊境幾個縣屬;胡宗南在東南沿海的活動,就不會只是在保衛少數的島嶼)。那麼,這代表美軍必須投入直接作戰。於是,這就產生新的問題,美軍必須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達成將中共殲滅?又日後美國能從中華民國手上得到什麼利益?如果只是說中華民國反攻成功,美國拍拍屁股滾蛋,那美國幹嘛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幫中華民國收復失土?
其次,以全球格局來看。美國與蘇聯冷戰的主戰場在歐洲,因此雙方無不把主要的資源投入於歐洲的爭奪與鞏固。所以美國當時正與蘇聯在歐洲劍拔弩張,為了與蘇聯爭奪歐洲,美國不但祭出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來對蘇聯防堵,並直接介入希臘內戰,鞏固了其在東南歐的踏腳石。相對來說,美國在二戰後,於東亞的戰略布局則逐步放棄對中國的援助,而大力強化對日本的援助。一方面這是因為中國內部問題複雜,美國之前的介入始終沒有成效,導致美國考慮走更低成本的方式,便是鞏固第一島鍊,以為其東亞防堵蘇聯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多少也反應了美國了解到蔣介石政權在中國統治的失墜,與對蔣介石政權的不滿,於是使其在決策上傾向於放棄中華民國。而當中華民國退到台灣後,這樣的情緒也多少存在著。
第三,以美國國內的輿論來看,支持中華民國的已是少數。美國的商業團體、宗教團體、...等與中國有關的各種壓力團體,紛紛要求美國政府尋求與中國人民建立直接關係的方法,而希望他們的政府捨棄為中國人民"拋棄"的蔣介石政權。因此導致在美國國會中,普遍存在要求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氛圍。然而,對於中華民國來說,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一面倒的外交政策,斷絕了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可能後,意外地維持了美中(華民國)關係。不過,美中關係的維持,並不意謂著美國就必須犧牲自身利益,無條件的力挺中華民國反攻。特別是,如果中華民國的反攻,美軍必須直接參戰,那麼美國就有立即面臨到與蘇聯全面作戰的危險,此舉不但牽動著美國在華利益,更影響到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布局,因此美國根本不可能貿然地介入中華民國的反攻事業之中。
最後,假使美蘇冷戰的問題不加考慮(也就是說美國鐵了心,要與蘇聯全面作戰),那麼美國有無可能投注大量兵力與物力直接援助中華民國?還是會將主要的資源用在歐洲?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明顯,美國還是會以歐洲為重。那麼美援就不可能全力投注於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本身的反攻能力又不足以顛覆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這場全球性的戰爭中,中國戰場只會再次成為配角,待到歐洲戰局明朗後,才有可能確定,是中華民國有機會反攻,抑或是中華民國直接滅亡。不過,這樣對美國自身來說,根本是世紀豪賭,不管日後是否得勝,美國能獲得的利益並不會太大,因此這樣的局面(直接與蘇聯開戰),是不可能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