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恆春半島,也被稱為“珊瑚礁島”,位於台灣的最南端,由於一年四季氣溫在20℃~28℃之間,樹木常綠,鮮花盛開,所以叫“恆春半島”。恆春半島以其旖旎的熱帶海濱風光,被人們稱為“台灣的夏威夷”。 恆春半島位於台灣省屏東縣 ,因恆春鎮得名,是台灣全島最南處。
從台灣本身的發展而言,恆春鎮地處全島最南端,從考古資料證明自舊石器時代末期以來即有人類活動,諸多新石器文化遺址更見活動之頻繁,這些原住民大致上應是後來文獻所載活動於恆春半島上的阿美族、排灣族與西拉雅平埔族的祖先,這些族群生活是以台南為政治中心,但是由於台南以北的台灣西部平原遠比恆春半島適宜農業的開發,因此中國大陸移民來台的漢人自大約400年前陸續的在適宜農業開發與族群發展地區定居,要到人口飽和以後才會被迫由屏東平原向恆春半島推進。甚至政府有計畫自中國大陸移民來的漢人也不會以恆春半島為優先考慮定居之處,而且自從日本統治台灣乃至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更是一反從前, 而採重北輕南政策。因此19世紀以後,台灣北部逐漸現代化過程中,恆春鎮工商業始終不發展,就更造成恆春鎮現代化的遲滯。
綜觀恆春鎮歷史發展,我們可以發現至少在5000年前便有人類以舊石器文化在目前本鎮轄區生活。當台灣全島上有千餘處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同時,恆春鎮也至少有三、四十處聚落有相同的文化水平。 大約從1500年前開始,阿美族、排灣族、平埔族的原住民居民已活 躍於本鎮成為本鎮歷史舞台的主角。但要到17世紀因為東西歷史發展到歐 亞大陸的邊陲並進而走向遼闊的海洋,位於大陸邊陲海洋中之小島南端本鎮才受到荷蘭、明鄭清朝政府的注意。
漢人最早移入琅嶠有云或可追溯到南宋末年帝昺(1278)崖山之役失敗後渡海逃遁而來,但顯然直到鄭成功永曆15年(1661)來台,才有大規模的漢人來台。 在明天啟4年(1624)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直到明永曆15年的37年據台時期仍是以土著為舞台上的主角。 荷蘭人重視琅嶠,除介到循金外,其主要目的在取得鹿皮輸出島外,節省成本,採取承包的繳稅制度。
鄭成功於明永曆15年(1661),收復赤崁,結束荷蘭人在台的統治,致康熙22年(1683),鄭將劉國軒兵敗清降施琅,鄭克塽乞降,前後共治台22年。在此時期,琅嶠地區行政上隸屬天興州南路安撫司轄區。 明永曆15年,自琅嶠區的車城登陸,有朱、柯、董、趙、黃諸姓漢民屯田於東邊康榔埔荒田,取名統領埔,並設兩個里,這是政府主導下漢人有規模移墾琅嶠之始。
清朝政府治台期間始於康熙22年鄭克塽降清,迄光緒21年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後共212年。滿清治台期間共經過6次重大行政變革。 如沈保禎在同治13年設置恆春縣,並親自勘城定址,自光緒元年開工、5年內完成。 招撫社番清戶口、墾荒地修水利、設置私塾達16處等。
清光緒元年(1875)恆春設縣(縣治設今本鎮)便是中國由西北向東南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與秦始皇確立中國郡縣制度並推行於全國(始皇26年‧西元前221年)前後相差已有2096年。因此從東西歷史的發展方向而言,東西兩個世界要到16世紀左右才能在台灣會合,因此恆春受到注 目也要在16世紀以後。也要到這個時候,恆春才進入了它的歷史時代。
在日據時代,恆春屬台南縣恆春支廳,後來經行政變革改為恆春張所、恆春廳,轄區大致跟清代相當。後來因人口超過三萬升格為恆春街(1940)。 此時期引進了金融機構、電燈、電話讓恆春開始走入現代化。
民國34年中華民國接手台灣,恆春置鎮。半個歷史以來有繼承傳統遺產者也有自行開創新局者。就繼承遺產者言,如鵝鸞鼻燈塔、恆春古城都屬清朝時期建設。交通部氣象局恆春氣象站、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恆春工作站、中華電信公司屏東營業處恆春服務中心、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台地二裝修區恆春助航台是日據時代所創。就開創新局而言,從恆春鎮本身的特殊情況,為了國防上的需要,政府選擇本鎮的山坡地作為軍事訓練基地,為了供應全台所需大量電力設置了核能第三廠,為了提供全台觀光旅遊設置了墾丁國家公園。
恆春鎮雖因自然、地理、歷史、人為諸種因素導致其長期處於困境,但是也正因為如此而未嚴重遭受到現代文明的污染與破壞。因此本鎮擁有三面環 海的自然景觀、森林茂密的原始生態、歷史悠久的史前遺址、保存妥善的恆春古城、膾炙人口的恆春民謠,這些都是觀光休閒勝地的優良條件。2008年,由於《海角七號》的大獲成功,而名聲鵲起,成為新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