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生平
童年 巴哈生於在德國艾森納赫,巴哈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据,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 阿恩施塔特到魏瑪1703年,巴哈受聘為阿恩斯塔特市的管風琴師,但由於在演奏中的大膽作風和與當地合唱團的矛盾,並不為當局所好。1705年,巴哈到呂貝克聆聽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1707年,巴哈辭職,前往慕尓豪森市任職,同年結婚。1708年,前往魏瑪。 身在魏瑪在魏瑪巴哈創作了大部分管風琴作品。後由於捲入魏瑪公爵和繼承人的衝突,遂辭職到克滕工作。 萊比錫巴哈1723年到萊比錫擔任教堂樂長,現存他的大部分宗教音樂作品都出於該時期。1747年,巴哈到柏林旅行,與腓特烈大帝會面並作《音樂的奉獻》。逝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巴哈雙目失明,但仍然堅持創作,1750年逝世於萊比錫,留下未完成遺稿《賦格的藝術》。
-----------------------------------------------------------------------------------------------------------
事積
他的創作使用了豐富的德國的音樂風格和嫻熟的復調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 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但由於音樂的風尚迅速轉向為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巴哈的復調音樂音樂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雖然莫札特、貝多芬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哈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作曲家舒曼在萊比錫的圖書館中發現了巴哈的受難曲,並且由作曲家門德爾松在音樂會上演奏,才震驚音樂界。此後門德爾松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發掘、整理和推廣,經過幾代音樂家的共同努力,巴哈逐漸獲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在西方音樂史上巴哈(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布拉姆斯(Brahms)被尊稱為德國「3B」。
----------------------------------------------------------------------------------------------------------
家庭背景
1707年,巴哈和他的表妹Maria Barbara Bach結婚,生有7個孩子,4個活到成年: Catharina Dorothea (1708年12月28日-1774年1月14日) 威廉·弗里德曼·巴哈(1710年11月22日-1784年7月1日) 卡爾·飛利浦·埃馬努埃爾·巴哈(1714年3月8日-1788年12月14日) Johann Gottfried Bernhard (1715年5月11日-1739年5月27日) 1720年,Maria去世,巴哈再結良緣,1721年娶了Anna Magdalena Wilcke。生有13個孩子,6個活到成年:Gottfried Heinrich (1724年-1763年) Elisabeth Juliana Friederica, called "Lieschen"(1726年-1781年) 約翰·克里斯多福·弗里德里希·巴哈(1732年6月21日-1795年1月26日)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哈(1735年-1782年) Johanna Carolina (1737年-1781年) Regina Susanna (1742年-1809年) 所以死亡的氣息時刻伴隨着當時的每個家庭,從未遠去。
-----------------------------------------------------------------------------------------------
所寫的歌
康塔塔,BWV1-BWV224 大型合唱宗教作品,BWV225-BWV249 眾讚歌和宗教歌曲,BWV250-BWV524 管風琴音樂,BWV525-BWV748 鍵盤音樂,BWV772-BWV994 魯特琴音樂,BWV995-BWV1000 室內樂,BWV1001-40 管弦樂,BWV1041-71 卡農和賦格曲(散),BWV1072-BWV1126 其中較著名的作品有: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6-BWV1051 小提琴協奏曲,BWV1041-BWV1043 德國組曲,BWV825-BWV830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BWV846-BWV893 b小調彌撒,BWV232 馬太受難曲,BWV244 約翰受難曲,BWV245 管弦樂組曲/樂隊組曲,BWV1066-BWV1069 哥德堡變奏曲,BWV988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BWV1012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BWV1001-BWV1006 音樂的奉獻,BWV1079 賦格的藝術,BWV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