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地下冰庫.

2010-08-07 10:26 pm
大概知道中國某個朝代有''地下冰庫''
我想多了解關於那時候沒有電器用品及電冰箱的狀態下,
要如何保存冰品?

回答 (3)

2010-08-08 1:14 am
✔ 最佳答案
中國冰庫的歷史至少已有 3 000 年以上。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的冰庫就已頗具規模,當時稱之為“凌陰”,管理冰庫的人則稱之為“凌人”。西周時期的冰庫建造在地表下層,並用磚石、陶片之類砌封,或用火將四壁燒硬,故能具有較好的保溫效果。當時的冰庫規模已十分可觀。為了保持藏冰的質量,古人還定期對冰庫進行維修保養。古人冬季藏冰,春天開始使用冰庫,炎夏之際將冰用完,秋天清刷整修,以備來冬再貯新冰。這樣年復一年,冰庫去舊納新,年年為人們貯藏生活用冰。

隋唐時,人們又發明了深井貯冰法,使天然冰塊的貯存期大大延長。當時人們利用打井的技術,往地下打一口粗深的旱井,規制在八丈深以下,然後將冰塊倒入井內,封好井口。夏季啟用時,冰塊如新。由於唐代的冰庫多采用井藏法,所以唐人均稱冰庫為“冰井”。明清時期的冰庫則稱之為“冰窖”。冰窖亦建築在地下,四面用磚石壘成,有些冰窖還塗上了用泥、草、破棉絮或爐渣配成的保溫材料,進一步提高了冰窖的保溫能力。冰窖以京城最多,而以皇家冰窖最為宏大。此外,民間也建築了許多小型冰窖,還出現了專門以貯冰和賣冰為業的冰戶。這就使冰庫的數量大為增加。

古代無製冰設備,故冰庫之冰均採自天然,史書中稱“採冰”或“打冰”。為了便於長期貯存,對採冰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如尺寸大小規定在三尺以上,因太小易於融化。天然冰塊最好是採集於深山溪谷之中,那裡低溫持久,冰質堅硬,正午時也不會融化,而且沒有污染。要採冰於山谷也並非易事,不僅要四方尋找,而且有時要採自很遠的地方。同時,打冰塊與挖冰庫都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看來,古人為了建冰庫、採冰和貯冰,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

冰庫以北方建造者為多,南方受氣候的制約,很少有堅冰大塊,所以難於經營。據文獻記載,古代藏冰最南到金陵 ( 今南京 ) 一線。到南宋時,北方的藏冰法才開始在南方逐漸推廣,因地制宜建造冰庫。由於南方冰薄,難以久貯,若遇暖冬,更難結成硬冰,所以當地人民巧運智思,創造了一些人工厚冰法。 古代藏冰已有多種用途,如祭祀薦廟、保存屍體、食品防腐、避暑冷飲等。共夷盤冰”,係指用冰保存屍體,不使腐臭。古時,每值宗廟大祭祀,冰也是首位的上薦供品,不可缺少。

當然,古代用冰量最大者還是夏日的冷飲和冰食。 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冰箱了,最早的冰箱“冰鑑”可以追溯的戰國時代,人類用冰為自己服務的歷史看來十分久遠。《周禮》裡就有有關“冰鑑”的記載。據考證,所謂“冰鑑”就是暑天用來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算起來,“冰鑑”該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冰箱”了。冰鑑,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周禮·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鑑。”可見周代當時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並不是一年裡時時都有,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冰可謂彌足珍貴。

圖片參考:http://img.product.pchome.net/market/photo/2010/07/14/476082b.jpg


古時候,天氣再熱,不能熱了天子。於是,宮殿裡有了最初的'機器'。冰鑑是一件雙層的器皿,鑑內有一缶。夏季,鑑缶之間裝冰塊,缶內裝酒,就可起到降溫的作用。 《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裡說的“冰廚”,就是夏季為帝王供備飲食的地方,因此又被稱為“冷宮”。“冷宮”兼具現代冰箱、空調的功能。 古人還把“冰箱”技術運用到生產運輸中。明代黃省曾在《魚經》裡寫到,當時漁民常將一種鳓魚(即白鱗魚)“以冰養之”,運到遠處,謂之“冰鮮”。這樣看來,“以冰養之”的儲藏方法,我國古人最遲在明代就已經運用得十分普遍了。

圖片參考:http://img.product.pchome.net/market/photo/2010/07/14/476084b.jpg


到明朝時,北京城裏的皇公貴族已把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週。箱兩側有銅環,銅環的用途就是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十分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裏,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由於錫裏的保護,冰水不致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時吸收室內的熱空氣,通過蓋上鏤空的排氣孔調節室溫,還可以起到空調的作用。

古代藏冰,一說為祭神,一說為備暑天之用,而且還配備了管理冰庫的專門官吏,名曰“凌人”。由於冰箱廣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塊,這些冰均取自冰窖。過去無論是紫禁城內還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貯冰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剎海等處打冰入窖,由工部設專人管理。人們將河中的冰鑿成一塊塊大冰塊,放入地窖,然後封存起來,要避免空氣進去,這種冰可以保存到炎熱的夏天。這種方法一直相沿不變,清代的紫禁城內就曾設冰窖5座,藏冰近3萬塊古代用於藏冰或夏天貯藏易腐物品的場所,其功能與現今的“冰箱”相似,且這種方式一直沿用至晚清。
參考: 中國古代冰箱簡介*巨大的古代冰庫
2014-11-14 6:04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0-08-07 10:50 pm
冬季採北海之冰儲存起來,備皇室冷藏肉類、果品、蔬菜和暑期防暑降溫之用。

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冰窖由個人承包,負責供應國民政府及遜清皇室。1925年,北海開放為公園,之後雪池冰窖就由北海公園管理和經營,1972年,雪池冰窖宣告停用,共計儲冰399年。

早年雪池冰窖共有六座,由西向東依次編號,目前只留存了5號和6號。師宗海副園長介紹,雪池冰窖共修繕過三次,前兩次改造和修繕是在1961年和1968年,當時冰窖還在使用。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對殘存的5號和6號兩個冰窖進行修繕維護。修復後冰窖便不對外開放,由專人24小時值班看護。

採冰、窖藏是技術活兒,一般人是幹不了的。清朝時期,給宮廷採冰、藏冰的多是北城的窮苦人。他們掌握了這些技術後,一般每年都會給皇室採冰、藏冰,他們幹這一次活兒基本就夠家裏吃半年的了。不像有些文章中說的朝廷會給他們皮襖、皮褲、皮手套,其實朝廷根本不會管這些,這些裝備只可能發給有關的官員。那些採冰的人只能穿著自己的破棉襖、棉褲,腳上穿著氈兀拉。

採冰都是在夜裏進行的,因為白天溫度高,而且人多。採冰一般是使用冰镩把冰裁開,然後再用拉鉤把冰拉上來,最後用排子車或繩子拉到冰窖裏去。

冰塊大約有一米長、八十公分寬、一尺多厚,有一百公斤以上,一個人是幾乎沒法把冰塊抱上車的,採冰人的辛苦可見一斑。碼冰更是項技術活,採好的冰一般用鋪了草墊子的跳板從門上順下去,碼冰的時候上下層之間要放草席子,防止冰凍在一起,有時碼上面的冰還需用跳板把冰推上去。


進一步請見我依據的資料網址。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9: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07000010KK045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