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生平

2010-08-03 7:57 pm
成吉思汗的生平,please

回答 (3)

2010-08-04 4:30 am
✔ 最佳答案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生於公元1162年,父親也速該是蒙古族乞顏部的首領。雖然鐵木真出身於貴族家庭,但他的少年時代卻是極其貧困,飽受欺辱,甚至終日躲避敵人的追殺。

公元1206年,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後,除了確立制度,推行各項安內措施外,更不斷擴張勢力,先後對鄰國(金國、西夏)發動戰爭,又西征中亞花剌子模國,為日後元朝的建立及蒙古帝國版圖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從他一生的戎馬生涯中,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政治才華。

能屈能伸、深得人望
成吉思汗在力量弱小時,懂得暫時依附他人,在戰爭中壯大自己。他堅持論功行賞的原則,賞賜將士時,只以戰功為標準,

公元1204年進攻乃蠻部前夕,成吉思汗便以千戶制組編軍隊,使蒙古軍成為一支組織嚴密的武裝力量。蒙古立國後,成吉思汗開始全面推行千戶制。他把全國分為95個千戶,任命88位功臣為千戶之首。他又封「四傑」為萬戶,分區管轄各千戶。在千戶之下有百戶,百戶之下又有十戶,層層隸屬。千戶制下的屬民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則被徵調從軍或負擔徭役。

成吉思汗重視和尊重人才的態度,招攬和籠絡了各類人才,使他們甘於為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效力。

唯才是用
成吉思汗非常重視人才。他用人時只重視個人的才能,絕不計較他的出身背景、部落族屬,他甚至能放下私人恩怨,任用自己的敵人。如「四傑」之一的木華黎、「四狗」之一的者勒蔑、哲別等,都是來自別的部族,甚至是來自敵對的部族

蒙古國建立前,成吉思汗曾為軍隊制定了《札撒》,作為戰爭中的軍令。如在戰場上不得搶奪財物、戰利品;統帥下令兵馬退卻時,若違反退卻命令者斬等等。

隨著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及不斷對外擴張,蒙古國版圖日漸擴大,民族之間的交流機會也隨之增加。文化相對落後的蒙古族,對其他民族的科技文化採取了兼容並蓄、廣泛接受的態度,這大大促進了蒙古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高了蒙古民族的文化水平。

歷來學者對成吉思汗的評價褒貶不一。馬可孛羅的《遊記》對他十分欣賞;但多桑的《蒙古史》則大加批評;近代日本史學家箭內亙譽之為「名君英主」;巴克霍森卻稱他為人類的「禍魔」。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蒙古草原上有著近百個大小不一的部落,各部落的社會發展程度不同,語言文化也有差異。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族,大大推動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成吉思汗建立強大統一的蒙古國,結束了草原各部之間的相互仇殺,又擺脫了金朝的控制和欺壓,使蒙古族享有安定的社會秩序,有利蒙古牧民休養生息,從而令蒙古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良好的發展條件。

成吉思汗智慧過人、虛心好學、仁厚寬容、熱情待客、尊敬上天,並且善於納言和用人。成吉思汗心胸廣闊,不僅對各種宗教採兼容並蓄的態度,他也會虛心學習敵人的優點,如重視有技能的工匠,以引進敵人的新技術便是一例。

成吉思汗的西征,確實給歐、亞大陸上不少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西征所到之處,服降者的生命、財產或可保全;但如有絲毫反抗,則城池夷為平地,民眾血流成河。

成吉思汗西征時的屠城行為,使當地的經濟和文化受到嚴重的摧殘。但從另一方面看,西征衝破了亞、歐各國的政治界限,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相互的了解。
2010-08-03 8:03 pm
成吉思汗的父親為其部族的酋長,他的名字鐵木真的由來是因為在他出生時,他們部落正好俘虜到一位屬於敵對部族,名為鐵木真的勇士,根據當時蒙古人的信仰,在抓到敵對部落勇士時若正好有嬰兒出生,該勇士的勇氣會轉移到該嬰兒的身上,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名即因此而來。傳說成吉思汗在出生時,手中拿著一血塊。在成吉思汗小的時候,他和扎木合結拜為兄弟。後來他父親遭塔塔爾族的人殺害(懷疑被毒死),母親要他永遠記住仇人的名字。成年後,成吉思汗的妻子被搶,而他也落荒而逃至扎木合,借兵報仇。自此兩人的部落共同生活。而成吉思汗提拔非貴族年輕人為將領的行為引致扎木合不滿。兩人嫌隙漸生,最終導致決裂,扎木合還伏擊偷襲成吉思汗的部隊。



但是在他的努力之下,他們的部族又再次地強盛起來。成吉思汗主要是通過改革局勢體制達到強盛的,軍士被嚴格挑選,併進一步研究弓箭的使用。成吉思汗後來打敗了他們的敵對的塔塔爾部族,在西元1206年,扎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成吉思汗之手,扎木合請死。他統一蒙古草原眾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了成吉思汗(Чингис хаан,蒙古語意為擁有四海的大汗)的封號,這是蒙古人從未有過的。這也是蒙古帝國的開始,之後,蒙古人開始向外擴張,陸續消滅了許多國家,如西遼、花剌子模等,並且還三次攻打西夏,及迫使金朝遷都,甚至於還派速不台領導的遠征軍向俄羅斯草原擴張。而成吉思汗還南侵中國,繞過萬里長城攻陷北京。



西元1227年在蒙古帝國和西夏正在進行另一場戰役時,成吉思汗病逝於賀蘭山,死後葬在不爾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難河源頭(Onon 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眾說紛紜,而其真正的陵寢至今尚未被確認其位置。傳說,所有看過他的葬禮的人都被處死了。
2010-08-03 8:02 pm
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語: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4/Cinggis_qayan.png/15px-Cinggis_qayan.png
,Činggis Qaγan,1162年-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國奠基者、政治家、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孛兒只斤氏,奇渥溫姓,乞顏(起延)部人。1271年元朝建立後,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諡號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在他眾子中,最為著名的四位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朮赤和察合臺為國主,欽定窩闊臺為繼承人。成吉思汗死後,拖雷自動退出繼承人的選拔、擁護自己的三哥。征服金朝後,拖雷去世。

個人生平[編輯] 早年成吉思汗父親為其乞顏部酋長也速該。其名字「鐵木真」之由來,乃是因為在他出生時,乞顏部正好俘虜到一位屬於敵對部族,名為鐵木真·兀格的勇士。按當時蒙古人信仰,在抓到敵對部落勇士時,如正好有嬰兒出生,該勇士的勇氣會轉移到該嬰兒身上。成吉思汗「鐵木真」之名遂因此而來。傳說成吉思汗出生時,手中正拿着一血塊,寓意天降將掌生殺大權。鐵木真小時曾與札木合結拜為兄弟。後來其父遭塔塔兒族殺害(懷疑被毒死),身為長子的鐵木真,要攜母和弟妹們走到不峏罕山區,逃避塔塔兒族追捕長達數年,自此形成他剛毅忍辱性格。成年後,鐵木真之妻被搶,而他也落荒而逃至札木合處借兵報仇。自此兩人的部落共同生活。其間鐵木真提拔一些非貴族的人為將領,引發札木合不滿,最終導致決裂,札木合還伏擊偷襲鐵木真的部隊。[編輯] 討伐生涯在鐵木真努力下,其部族再次強大。塔塔兒部首領蔑兀真笑里徒反抗金朝,金朝大將軍完顏襄約克烈部王罕和鐵木真聯合出兵進攻塔塔兒,塔塔兒部大敗,蔑兀真笑里徒被殺。鐵木真遂被金朝封為「札兀忽里」,即部落官。1201年,鐵木真聯合王罕,擊敗札木合部。並於次年全殲殘餘的塔塔兒人,憶起少年時幾遭塔塔兒所害,遂將多名塔塔兒士兵下鍋油炸,手法殘忍震驚蒙古諸部族。1203年,王罕將鐵木真收為長子,導致桑昆跟鐵木真仇恨,札木合鼓動桑昆聯合王罕夾擊鐵木真。這是鐵木真經歷的最為慘烈的一仗,他的軍隊只剩下4千6百餘人。他逃到貝爾湖以東才避過一劫。並在當年秋天突襲王罕駐地,三天後完全消滅克烈部。王罕逃到鄂爾渾河畔之後被乃蠻人殺死。而其子桑昆則逃到庫車,被當地人殺死。1206年,札木合被叛變的將領送到鐵木真之手,札木合請死,鐵木真殺了他。爾後,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的眾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了「成吉思汗」(蒙古語意為宇宙的大汗)的封號,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成吉思汗遂頒佈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此後,蒙古人開始擴張版圖,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然後進攻金國,在1211年的野狐嶺會戰大破四十萬金軍,1214年金遷都汴京,蒙古軍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國在黃河以北之地陸續失守。正當金國危在旦夕時,中亞的花剌子模與蒙古結怨,成吉思汗急於報仇,在1219年親率蒙古主力西征,金得以苟安一時。成吉思汗在西征時,先後消滅了西遼、花剌子模及許多國家,又派速不臺率領蒙古軍向欽察草原擴張。[編輯] 病死及疑團成吉思汗回師後,再攻西夏。1227年七月,在蒙古軍圍困西夏首都時,成吉思汗病逝於今寧夏南部六盤山(一說靈州),終年66歲,死後葬在不爾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難河源頭(Onon 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眾說紛紜,《元史》記載:「(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啥老徒之行宮。」《元朝祕史》記載「成吉思墜馬跌傷」[1]。羅馬教廷使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歷史》稱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電擊中身亡。《中國奴隸制揭密》一書中指出:1227年8月,成吉思汗發泄獸慾時,被西夏婦女咬掉生殖器[2]於8月18日去世。其後繼者實現了對西夏的征服。並對西夏人展開報復性大屠殺,僅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就有超過80萬的居民被屠殺,党項民族也從此減絕[2]。在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上,有一座巍巍然屹立着的蒙古包式建築宮殿,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 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為一年的四次大祭。


收錄日期: 2021-04-21 00:57: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803000051KK005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