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我翻譯國文的文言文

2010-07-29 2:16 pm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而且孟子也說過: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但是在論衡裡,王充也評論道: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謂人生於天地,皆稟善性,長大與物交接者,放縱悖亂,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之時,無有不善也。

請幫我翻譯!謝謝!

回答 (2)

2010-07-29 7:03 pm
✔ 最佳答案
版主好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語譯】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後天培養成的。人類的本性,一出生便有好利之心,順著這種人性,就會產生爭奪,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生來就有憎惡嫉恨之心,順著這種人性,就會產生殘殺賊害,而忠誠信義就消失了;生來就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愛聲光女色的本性,順著這種人性,就會出現荒淫混亂,而禮義法理就蕩然無存。所以若縱任人的本性,順著人的情欲,則必定會產生爭奪,融入於違犯本分、擾亂法度的行為,而最終趨於暴亂。所以一定要有師長及禮法的教化,並以禮義來引導,才能使人產生辭讓之心,進而合乎禮教法度,最終趨於天下大治。依據這樣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瞭了。那些為善的人,都是受後天影響的。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語譯】仁、義、禮、智四種心理,不是受外界影響而贈予我的,而是我本來就擁有的,只是沒有去思考發揮罷了。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語譯】人本性的善良,就如水本性趨往低處流一般。人沒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沒有不往低處流的一樣。


◎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謂人生於天地,皆稟善性,長大與物交接者,放縱悖亂,不善日以生矣。若孟子之言,人幼之時,無有不善也。 【語譯】孟子做了闡釋人性本善的篇章,認為人本性皆為善,而那些不善的,則是受到外物影響而受到擾亂的。意思就是說人剛出生在天地之中時,皆是秉持著善良的本性,直到逐漸長大與外物有所接觸時,才開始放縱違亂,而不善之行則日久而生矣。若依據孟子的說法,那麼人尚幼的時候,則都沒有不善的了。
2010-07-29 2:41 pm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翻譯:人的本性是惡的,其所以善者,是由於作為。人的本性生來就有好利之心,順著這樣下去,於是就生出爭奪而辭讓亡失了;生來就有嫉惡之心,順著這樣下去,於是就生出殘賊而忠信亡失了;生來就有耳目之慾而愛好聲色~就生出淫亂而禮義盡失。那麼順從人的本性,順從人的情慾,必然要出於爭奪最後就流於暴亂。所以ㄧ定要師法教化,有禮義的誘導,才會生出辭讓之心,合於文禮而歸於安治。由此看來,那麼人性本惡是很明顯的。善者,是由後天所教化出來的。



總而言之~荀子性惡篇的大意是說

人性本惡~必須經由仁義禮的教化~才能除去原本不好的惡~轉變成善的

所謂化性起偽就是這個意思~善者~偽也。而偽,是人為的。

這個偽,不是說假仁假義。而是人為化成,將不好的經由學習變成好的。

大致來說~他的性惡論就是如此


收錄日期: 2021-04-29 16:25: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729000010KK014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