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名字是如何得來??

2010-07-22 7:16 pm
颱風的名字是如何得來??

回答 (3)

2010-08-01 3:30 pm
✔ 最佳答案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颱風專指北太平洋西部上發生,中心持續風速達到級12級及以上(即每秒32.7米)的熱帶氣旋。至於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發生,達到同樣強度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颱風亦被用來統稱所有在西北太平洋發生的熱帶氣旋。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八月,其次是九月和十月。命名及編號7006062702711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颱風,美國軍方在二次大戰習慣對各颱風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颱風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太平洋內的熱帶低氣壓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由2000年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現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颱風的名字,由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東亞區內的會員提供,各交十個名字,分為五組,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命名的刪除:如當前被命名的颱風對生命或財產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討論決定,是否將其從循環名單中刪除,再由原來這個名稱的國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稱,而提供名字的地區亦可自行要求更換名字。新的名字必須獲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全體通過。 柬埔寨達維康妮娜基莉科羅旺莎莉嘉中國龍王玉兔風神杜鵑海馬北韓鴻雁桃芝海鷗彩虹米雷中國香港啟德萬宜鳳凰彩雲馬鞍日本天秤天兔北冕巨爵蠍虎寮國布拉萬帕布巴蓬凱薩娜洛坦中國澳門珍珠蝴蝶黃蜂芭瑪梅花馬來西亞傑拉華聖帕鸚鵡茉莉苗柏密克羅尼西亞艾雲尼菲特森垃克尼伯特南瑪都菲律賓碧利斯丹娜絲黑格比盧碧塔拉斯南韓格美百合薔薇銀河奧鹿泰國派比安韋帕米克拉妮妲玫瑰美國瑪莉亞范斯高海高斯奧麥斯洛克越南桑美利奇馬巴威康森桑卡柬埔寨寶霞羅莎美莎克燦都納沙中國悟空海燕海神電母海棠北韓清松楊柳紅霞蒲公英尼格中國香港珊珊玲玲白海豚獅子山榕樹日本摩羯劍魚鯨魚圓規天鷹寮國象神法茜燦鴻南川麥莎中國澳門貝碧嘉琵琶蓮花瑪瑙珊瑚馬來西亞溫比亞塔巴浪卡莫蘭蒂瑪娃密克羅尼西亞蘇力米娜蘇迪羅凡比亞古超菲律賓西馬侖海貝思莫拉菲馬勒卡泰利南韓飛燕浣熊天鵝鮎魚彩蝶泰國榴槤威馬遜莫拉克暹芭卡努美國尤特麥德姆艾濤艾利韋森特越南潭美夏浪環高
2010-07-22 7:25 pm
颱風的名字在民國前至民國卅五年並無統一名字,普通都按每年發生次序編號,但當同時有二、三個颱風形成在海洋面時,常會不明所指,發生混淆的現象。因此在民國卅六年(1947)JTWC(美軍關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開始替颱風定名,以4組,每組21個,共84個颱風名字為西太平洋(東經180度以西)的颱風定名,當時所使用的名字均為「女性」,我國也因而沿用多年,此即為第一代的颱風名字。



民國六十八年(1979)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政治力量壓力升高,導致JTWC不得不將颱風名稱以男女名字混合來命名,不過仍然是4組共84個,這是第二代的颱風名字。但由於近年來,環保運動與經濟生活水準提高,颱風的名字愈來愈被重視,故JTWC不得不在民國七十三年(1984)將第二代已使用七年的颱風名稱略加更改了三個,原來第一組的貝絲(BESS)及波蜜拉(PAMELA)因曾造成重大災害,因此改成白蘭黛(BRENDA)及佩姬(PEGGY),第四組的海瑟(HAZEN)也曾因造成重大災害而改為海爾(HAL)。



民國七十九年(1990),由於第二代颱風名字因已使用多年,且有些颱風曾造成重大災害,美國有一架氣象偵察機在南海偵察颱風中心風力時落入海中,導致二位機員及三位教授死亡事件,使得JTWC再次大幅修改了颱風名稱。此次修改之特色與第二代類似,亦是男女相隔命名,但每組卻增加了2個,即每組23個,4組共92個颱風名稱輪流使用,這是第三代颱風名稱。不過這次命名的颱風在使用了二年後,JTWC又發現其中三個颱風曾在本區域及其他地方造成重大災害,故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又改了三個,即第三組的密瑞兒(MIREILLE)改為梅莉莎(MELISSA)與賽洛瑪(THELMA)改為泰瑞莎(TERESA),第二組的麥克(MIKE)改為麥尼(MANNY)。民國八十四年(1995),JTWC因歐馬颱風曾橫掃過關島,造成嚴重災害,又將第四組歐馬(OMAR)更改為奧斯卡(OSCAR)。



民國八十五年(1996),JTWC第四度將颱風名稱大幅更名,基本上還是4組,每組23個,共92個,即為第四代颱風名稱。但此次不知為何原因,未能將颱風名稱以男女相間按次序排列使用,導致有時男姓或女姓連續排在一起,不過以總數來看,92個颱風中,男女比例仍各占二分之一。



民國八十七年(1998)十二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三十一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公元2000年一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了編號方式不變之外,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並增加為140個。共分為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十四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十個。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的RSMC(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字,則由各國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而且不按英文字母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140個颱風其中:人名25個占18%,動物名33個占23%,植物名32個占23%,星座名:11個占8%,地名12個占9%,其他27個占19%。

網頁中有詳細說明:http://ttic.myweb.hinet.net/P2/P2.htm

總共140個
2010-07-22 7:22 pm
在超過半個世紀之前,美國軍方的天氣預報員曾為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最初,這些名字皆為女性的英文名字,但自1979年起,男女英文名字交替應用。

2000年1月1日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使用新的名單。新名單內皆為亞洲或太平洋島國的名字,由世界氣象組織的颱風委員會的會員提供,14個國家或地區各自提供10個名字,組成了共140個名字的名單。日本氣象廳的東京颱風中心負責為區內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按名單加上名字。

新名單與以前有兩大分別。首先,新名字大多數並不是人名,當中有幾個男女名字,但主要是花卉、動物、鳥類、樹木或甚至食物的名稱,更有少數的形容詞;其次,名字並不是根據其英文字母的次序而排列,而是根據提供國家或地區的英文字母的次序而排列。

根據颱風委員會慣例,對於一些造成重大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的熱帶氣旋,其名字可由受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建議停用;有時,名字亦會因其他原因如文化原因而停用。例如,「榴槤」就是因為它帶來的損失而被停用。颱風「榴槤」於2006年11月橫過菲律賓中部,暴雨引起廣泛地區山泥傾瀉,超過570人喪生,746 人失蹤。其後,「榴槤」被新名字「山竹」所取代。


颱風的名字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sound/tc_pronunciation2008c.htm
參考: 香 港 天 文 台


收錄日期: 2021-04-27 11:42: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722000051KK0047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