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個係羅伯斯庇爾?

2010-07-22 2:51 am
邊個係羅伯斯庇爾? 佢O既雅各賓派係法國大革命有乜角色?
羅伯斯庇爾算係左派嗎?

回答 (2)

2010-07-22 2:53 am
✔ 最佳答案
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里·伊西多·德·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又譯羅伯斯比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人物,是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之一。

早年生活
羅伯斯比爾出生於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阿拉斯,父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律師,傳說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他是4個孩子中的長子,是父母婚禮4個月後出生的。羅伯斯比爾6歲時,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隨後離家出走,到處遊歷,1777年死於德國慕尼黑,他們幾個孩子由外祖母和姑媽分別撫養。

1770年由阿拉斯當地神父給予獎學金名額,羅伯斯比爾來到巴黎路易大帝高中(Lycée Louis Legrand)學習。他在學校的好友中包括日後法國大革命的風雲人物之一卡米爾·德穆蘭。羅伯斯比爾學習勤奮,拉丁文和希臘文成績優秀,得到「羅馬人」的外號。1775年,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東尼特在登基典禮後經過學院,羅伯斯比爾代表全校向國王背誦教師寫好的拉丁文獻辭。1780年從法學院畢業,1781年獲得法學士學位。

同年夏天,羅伯斯比爾回到故鄉,年底被阿拉斯法庭接納,開始從事律師工作。1782年初被任命為阿拉斯主教法庭五名法官之一。他受盧梭影響很深,經常為明顯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們辯護,勝訴率較高。1783年,在阿拉斯附近居住的德·維塞爾(de Vissery)因安裝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引起鄰居抗議,羅伯斯庇爾在朋友及庇護人比薩爾(A-J. Buissart)的幫助下為其成功辯護,案件曾引起全國關注。

羅伯斯比爾在阿拉斯的生活相對平靜,不時與當地一些律師和學者來往,並參與當地文藝活動。曾被阿拉斯科學院接納為院士,後來還當選為阿拉斯文學院院長。他在這一期間結識了將在法國大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約瑟夫·富歇(Joseph Fouché),以及他日後在公安委員會的同事拉扎爾·卡諾(Lazare Carnot)。

[編輯] 從三級會議到制憲會議
1788年,法國面臨經濟政治危機,要求召開三級會議的呼聲不斷。羅伯斯比爾發表了《致阿圖瓦人民書——論改革阿圖瓦三級會議的必要性》(按當時的區劃阿拉斯屬於阿圖瓦郡),敘述中世紀以來當地三級會議歷史,強烈抨擊阿圖瓦貴族強佔了理應屬於人民的權力,剝削壓迫普通民眾,呼籲進行制度改革。文章中提及路易十六仍使用了尊敬的語言。

他當時的另一個主要活動場所是雅各賓俱樂部。在這裡他的影響更為明顯,1791年3月31日曾當選俱樂部主席,導致拉法耶特憤而離開。1791年6月,路易十六和王室成員企圖潛逃被發現,羅伯斯比爾在制憲會議要求廢黜國王,但表示並不支持建立共和國。制憲會議決定宣布路易十六無罪後,他起初支持科德利埃俱樂部在練兵場舉行抗議請願,但隨後說服雅各賓俱樂部撤回支持。7月17日的練兵場慘案後,以拉法耶特為首的君主立憲派和雅各賓俱樂部徹底決裂,羅伯斯比爾成為雅各賓派的領袖之一。

[編輯] 戰爭和審判國王
1791年9月3日,制憲會議通過憲法,30日會議解散。由於羅伯斯比爾的提議,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原制憲會議成員不能參加新成立的立法會議選舉。他在制憲會議結束後返回故鄉阿拉斯,直到11月才回到巴黎。在此期間,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戰爭的陰雲籠罩着法國。立法議會中吉倫特派的領袖之一布里索呼籲懲罰逃亡貴族並直接向列強發起主動進攻。國王和王后希望依靠外國勢力恢復昔日的王權,也同樣積極支持法國表現出強硬態度。

羅伯斯比爾返回巴黎後起先也擁護吉倫特派的好戰立場,但隨後改變了看法,從12月初起與布里索展開了長達數月的激烈辯論。除在雅各賓俱樂部發表演講外,他還創辦了《憲法保衛者報》表達自己的觀點。他聲明自己並非反對一切戰爭,但指出法國並未做好戰爭準備,人民手中缺乏武器,而軍隊掌握在貴族手中,而宮廷陰謀推翻革命,真正的敵人其實在法國內部。他駁斥了布里索等人向歐洲輸出革命的說法,指出外國民眾不會熱情地歡迎侵略者。他強調戰爭會大大限制自由民主,而很容易引向軍事獨裁。

儘管羅伯斯比爾繼續得到雅各賓俱樂部的支持,但當時的巴黎並不歡迎他的反戰言論,他的聲望一度降低,而法國最終在1792年4月20日向奧地利宣戰。戰爭爆發初期,法國部隊接連失利,而王室也和吉倫特派發生激烈衝突。羅伯斯比爾起初仍然主張維持君主立憲制,反對通過起義實現共和,希望通過立法會議爭取民主,但在7月開始逐漸向準備起義的科德利埃俱樂部靠攏,8月8日終於再次提出廢黜國王。
sorry ,may be something was copy
參考: wikipedia
2010-07-22 3:01 am
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裡·伊西多·德·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Franc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又譯羅伯斯比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重要人物,是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之一。

從三級會議到制憲會議
1788年,法國面臨經濟政治危機,要求召開三級會議的呼聲不斷。羅伯斯比爾發表了《致阿圖瓦人民書——論改革阿圖瓦三級會議的必要性》(按當時的區劃阿拉斯屬於阿圖瓦郡),敘述中世紀以來當地三級會議歷史,強烈抨擊阿圖瓦貴族強佔了理應屬於人民的權力,剝削壓迫普通民眾,呼籲進行制度改革。文章中提及路易十六仍使用了尊敬的語言。

王室宣佈召開三級會議後,他積極投入了競選工作,成功當選為第三等級代表,1789年5月離開阿拉斯。在凡爾賽期間,他曾發言提議教會人士與第三等級聯合,而在一位主教以救助饑荒為由勸說第三等級與一二等級合作時,他發言抨擊教會生活奢侈。儘管他的演說不像米拉波等代表那樣富於個人魅力,但他迅速提高演講水平,在三級會議及制憲會議期間共發言276次,在代表中排第20位。他在演講中支持男性公民普選權、反對國王否決權、支持賦予猶太人民權、呼籲廢除奴隸制和死刑,反對新聞審查,但並未發言反對禁止工人組織工會並舉行罷工的法案。他的提議很少被採納,但迅速為他在全國贏得了極高聲望,使他獲得了「不可腐蝕者」的稱號。

他當時的另一個主要活動場所是雅各賓俱樂部。在這裡他的影響更為明顯,1791年3月31日曾當選俱樂部主席,導致拉法耶特憤而離開。1791年6月,路易十六和王室成員企圖潛逃被發現,羅伯斯比爾在制憲會議要求廢黜國王,但表示並不支持建立共和國。制憲會議決定宣佈路易十六無罪後,他起初支持科德利埃俱樂部在練兵場舉行抗議請願,但隨後說服雅各賓俱樂部撤回支持。7月17日的練兵場慘案後,以拉法耶特為首的君主立憲派和雅各賓俱樂部徹底決裂,羅伯斯比爾成為雅各賓派的領袖之一。


戰爭和審判國王
1791年9月3日,制憲會議通過憲法,30日會議解散。由於羅伯斯比爾的提議,包括他本人在內的原制憲會議成員不能參加新成立的立法會議選舉。他在制憲會議結束後返回故鄉阿拉斯,直到11月才回到巴黎。在此期間,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戰爭的陰雲籠罩著法國。立法議會中吉倫特派的領袖之一布裡索呼籲懲罰逃亡貴族並直接向列強發起主動進攻。國王和王后希望依靠外國勢力恢復昔日的王權,也同樣積極支持法國表現出強硬態度。

羅伯斯比爾返回巴黎後起先也擁護吉倫特派的好戰立場,但隨後改變了看法,從12月初起與布裡索展開了長達數月的激烈辯論。除在雅各賓俱樂部發表演講外,他還創辦了《憲法保衛者報》表達自己的觀點。他聲明自己並非反對一切戰爭,但指出法國並未做好戰爭準備,人民手中缺乏武器,而軍隊掌握在貴族手中,而宮廷陰謀推翻革命,真正的敵人其實在法國內部。他駁斥了布裡索等人向歐洲輸出革命的說法,指出外國民眾不會熱情地歡迎侵略者。他強調戰爭會大大限制自由民主,而很容易引向軍事獨裁。

儘管羅伯斯比爾繼續得到雅各賓俱樂部的支持,但當時的巴黎並不歡迎他的反戰言論,他的聲望一度降低,而法國最終在1792年4月20日向奧地利宣戰。戰爭爆發初期,法國部隊接連失利,而王室也和吉倫特派發生激烈衝突。羅伯斯比爾起初仍然主張維持君主立憲制,反對通過起義實現共和,希望通過立法會議爭取民主,但在7月開始逐漸向準備起義的科德利埃俱樂部靠攏,8月8日終於再次提出廢黜國王。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攻入王宮並推翻了王政。羅伯斯比爾並未直接參與起義,隨後也拒絕了審判陰謀者的法庭庭長職務。但以巴黎公社代表的名義對立法會議施加影響。9月2日,凡爾登被包圍的消息傳道巴黎後,巴黎民眾擔心監獄中的保王黨和拒絕宣誓的教士進行報復,闖入監獄私刑處死了一千多名犯人,史稱九月大屠殺。羅伯斯庇爾似乎並未煽動或設法阻止屠殺,但在此期間,他曾指控布裡索陰謀與王室勾結。布裡索在丹東和佩蒂翁的保護下倖免於難。

同年9月21日,法國成立新的國民公會,次日宣佈成立共和國。羅伯斯比爾作為巴黎代表中得票最多的候選人進入國民公會。12月,審訊國王,他發言11次,強烈要求處死國王路易十六。

2010-07-21 19:02:09 補充:
雅各賓專政
1793年5月,在羅伯斯比爾的提議下,國民公會通過了「糧食最高限價法案」,但國民公會開始迫害革命公社,逮捕馬拉。5月26日,他號召人民進行起義,清除國民公會中的吉倫特派。6月4日,他當選為新國民公會的主席,主持通過新憲法,保障公民享有人身、信仰、出版、請願、結社的自由,有受教育和受社會救濟的權利,規定如政府侵犯人民權利,人民有權起義。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23: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721000051KK014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