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 六祖 大師的偈語

2010-07-22 12:02 am
版上諸位大德

版上許多文獻與說法,對 慧大師的偈語有許多解釋, 但是末學重新審視之後,發現有些問題 :

(1) 這偈語是肯定句 ? 還是疑問句?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or ?)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or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or ?)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or ?)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or ?)

(2) 這偈語若是說 "慧觀後的實相" ?
牴不牴觸 三法印 ?

(3) 若是慧觀所得, 那此種智慧是何種智慧?

所依止的定,是哪一種?
是歸在聲聞的定?
還是菩薩的何種三昧力?
若是依"電光喻定",那麼慧大師的前方便是以何為修習次第?

(4) 偈中的 "自性"是依"無自性分別的空性慧" 所獲得的結論嗎?
若不是 , 則回到問題三 ,那麼...是何種智慧?
若是! 這偈語的結論,有沒有與無自性空慧相互牴觸矛盾? 或者干礙 "緣起"?

末學對於宗門一向崇敬,只是自知深淺而不採宗門修學路數, 敬請解答者, 能依 世尊或菩薩諸論教示 而為末學解答!

備註 : 請盡量以四依法為依止!

也請先勿以第一義諦解說,那只會使問題益形難解, 更何況能說第一義諦者,也必能隨手解答末學疑問!指出末學心中真正的癥結!

願 吉祥


更新1:

由於諸大德慈心回覆,若有遺漏為回覆者,實在是公忙無暇,絕非輕忽,還請海涵! 可能末學並未說起此問題的緣起,故多所誤導大德,在此補充,希望諸多大德能從實際修持的角度切入來解末學疑惑,而非從果德見地引申駁斥,這無益於末學這種劣等初學! 1. 緣起 依二甘露門入學,隨順四界分別作觀,但自知能靜不能動,能動不能靜, 所以觀察之中, 難免有次第觀念升起, 但於修學安般念後,散亂觀察四界分別性,隨12因緣散心觀察落葉, 忽然升起 六祖偈語,隨文入觀而產生一連串疑問 2. 依次第建立 問題是依緣起性空而次第建立, 以三法印衡準 3. 無有犯意 末學純粹啟問問題,沒有其他想法 4.方便假說與實際修持

更新2:

末學對諸多方便假說,第一義諦等說稍稍翻過,不作比較評論 但偏重於於修持過程中產生的疑點尋求解惑! 因此,希望重大德能依修持角度切入,點出末學癥結 感謝諸位大德

回答 (24)

2010-07-22 12:49 am
✔ 最佳答案
(1) 這偈語是肯定句 ? 還是疑問句?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2) 這偈語若是說 "慧觀後的實相" ?
牴不牴觸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不牴觸也。

(3) 若是慧觀所得, 那此種智慧是何種智慧?此乃「一切智」是也。

所依止的定,是哪一種? 「般若」就是般若,不依止誰。
是歸在聲聞的定?這是聲聞和登地菩薩共通的智慧。 還是菩薩的何種三昧力?
若是依"電光喻定",那麼慧大師的前方便是以何為修習次第? 這是「般若」智慧。

(4) 偈中的 "自性"是依"無自性分別的空性慧" 所獲得的結論嗎? 「自性」就是「自性」。「無自性」就是「無自性」。「空」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一切智」。
若不是 , 則回到問題三 ,那麼...是何種智慧?
若是! 這偈語的結論,有沒有與無自性空慧相互牴觸矛盾? 或者干礙 "緣起"? 緣起,是指「現象」。「空」是指萬法的原理。(◆什麼是無我?◆ 什麼是無分別心? ◆「空」是很平凡的道理(1) )現象是可以看見的,原理只能用心感受與思考。

末學對於宗門一向崇敬,只是自知深淺而不採宗門修學路數, 敬請解答者, 能依 世尊或菩薩諸論教示 而為末學解答!

若想「悟空」,還請務實修行。若欲「明心」,則需要有「自我反省檢討」的能力。若欲「見性」,務必要「能排除主觀意識」的能力。(◆如何突破主觀意識?) 備註 : 請盡量以四依法為依止!

也請先勿以第一義諦解說,那只會使問題益形難解, 更何況能說第一義諦者,也必能隨手解答末學疑問!指出末學心中真正的癥結!

願 吉祥 ◆修行的次第 ◆什麼是修行? ◆禪的修行 ◆如何修忍辱波羅密? ◆無明大百科(1) ◆修行之道有兩路
2010-07-25 8:01 am
文殊菩薩所說一行三昧,, 慧能大師雖勸念摩訶般若波羅密,令淨心......
但仍有前方便!!!

不才末學愚知認為

前方便是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總綱--但用此心)
又不思善不思惡為入手處

此是直取佛境,以心印心,不雜他法。

故雖有次第,不作次第想,亦不落階級(因言次第,則非頓法,於一切行中以但用直了為一味)。

雖有無分別境,以大悲故,不住涅盤。(悲智等持)

2010-07-25 00:05:28 補充:
此再與五祖弘忍最上乘論互參
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莫使乍麤乍細。則令人成病苦。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青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經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真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鍊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念念磨鍊莫住者----不思善不思惡是也

2010-07-25 00:18:51 補充:
所以透過五祖弘忍最上乘論,知禪法(此或許是大德要的次第)有
1.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
2.身處有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善調氣息。莫使乍麤乍細。
3.心處有攝心莫著並皆是空,我所心滅。
4.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此修法尚有敲啄之痕,故有北宗之應)

而心法(以此法應萬法)

依壇經為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

總淨心=但用此心=不思善不思惡=念念磨鍊莫住者

2010-07-25 10:51:01 補充:
末學實在有感 : 在醒時, 多少也能將如來果德說的天下無敵,
但在夢中, 實在是四肢無力; 實在無法如大德般高妙自如
*****************************************************************
昔古德曾言

~~理入力薄~~

而今要談行入一門,實非時言。

因為
各各名師不同

起手處不同

又自秘難宣 恐他人大作文章

所以,就如雅虎資訊 宣告版權所有,並知識+ 之問答內容是由參與Yahoo!奇摩知識+ 之網友提供,僅供參考,Yahoo!奇摩不保證其正確性。
2010-07-24 8:29 am
依法何有疑

止心心不止
2010-07-24 12:17 am
法嵐客 大德 法安~阿彌陀佛~

大德總是尋覓…遍覓不著…因為您找錯地方了哦…

因為「心外求法,了不可得」

共勉~
2010-07-22 11:49 pm
樓主大德吉祥,

可否讓末學也來湊個熱鬧:

<容擷文>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

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

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

,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

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

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

曰:

<擷至此>






(1)皆不是, 應是感嘆句! 感嘆句用於描述自己的情感,
因為在下亂猜: 開悟時總是會有些感嘆~ 呵~

(2)因為只是開悟, 離知實相應還很遠, 所以你看,
後面還得三更受法, 也就是悟後還有工作要做~

(3)應還稱不上定, 畢竟心情還很激動~

(4)在下胡言, 但有一字便離自性, 雖然稍體會大德要表達之意,
但很難說是否是這個結論~

2010-07-23 12:41:10 補充:
容補充:

所以試著去融會貫通, 這是很好的! 融會的好, 才會變自己的,
才是可以拿來用的, 但有時的確是偏向"增"的功夫~

在下微薄: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從另外的角度, 這是不增不減~ 如果是不增不減,
那應該是原不增減的, 也就是原本就在的~ 如果
原本就在, 應該是被某個東西蒙蔽, 所以只要把
蒙蔽的東西去除就會顯露~ 底下一借以共勉~

彌勒菩薩 的〈插秧偈〉:

「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2010-07-26 09:05:41 補充:
( 法嵐客 大德甚是謙虛, 實令末學學習~ )
2010-07-22 10:58 pm
發問者:法嵐客 ( 實習生 5 級) 您好!!

(1) 這偈語是肯定句 ? 還是疑問句?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or ?)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or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or ?)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or ?)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or ?)
答: 自性無肯定或疑問這些東西,所以,您怎麼說都無妨,心空即能自圓其說.

(2) 這偈語若是說 "慧觀後的實相" ?
牴不牴觸 三法印 ?
答: 這偈語若是說 "慧觀後的實相",五祖只好繼續講解金剛經,五祖沒有繼續講解金剛經,表示五祖已為六祖印證.
這偈語不假思索,不假觀照,從自性出(方便說說,切莫執以為是.).
無牴不牴觸 三法印的問題.

(3) 若是慧觀所得, 那此種智慧是何種智慧?

所依止的定,是哪一種?
是歸在聲聞的定?
還是菩薩的何種三昧力?
若是依"電光喻定",那麼慧大師的前方便是以何為修習次第?
答:非慧觀所得,此種智慧,人人本具,假名智慧.
若有可依之定,即非本具智慧,故不可歸在聲聞的定或菩薩的何種三昧力.
非依"電光喻定",若有修習次第,則無見性可能.

(4) 偈中的 "自性"是依"無自性分別的空性慧" 所獲得的結論嗎?
若不是 , 則回到問題三 ,那麼...是何種智慧?
若是! 這偈語的結論,有沒有與無自性空慧相互牴觸矛盾? 或者干礙 "緣起"?
答:自性無所依.
回到問題三,方便說,是 人人本具之智慧.

備註 : 請盡量以四依法為依止!

也請先勿以第一義諦解說,那只會使問題益形難解, 更何況能說第一義諦者,也必能隨手解答末學疑問!指出末學心中真正的癥結!
答:佛陀 能說第一義諦,卻仍未能解一切眾生之疑問!癥結在眾生自作障礙, 非關佛陀.
大德的癥結:欲以次第之法來衡量佛菩薩,欲以可思議之法來思議佛菩薩.

祝您早開大智慧






2010-07-23 20:56:35 補充:
若末學換一種說法:
六祖大師因經文,隨文入觀,行深般若,照見諸法實相
若大德同意此說,那麼..這就是末學起問因由
若大德仍不同意末學解釋,大德的解釋則無實義,不能解末學疑義!
=== 六祖聽五祖解說金剛經前, 已經開悟(得空慧或說根本智), 但未見性, 故聽五祖解說金剛經時, 無所謂[隨文入觀,行深般若,照見諸法實相], 只是一念相應, 即豁然開朗.
巴豆妖的解釋本無實義, 能解大德疑義者, 仍是大德而已, 佛若能解眾生之疑, 提婆達多怎會下阿鼻地獄? 大德仍需多薰習不二之法, 多思惟, 有空不妨參研小止觀.

2010-07-23 20:56:41 補充:
最後,以如來果地作解,末學確實不能真懂,所以尋求從凡夫地的方便來學習
=== 修行有次第, 一旦講到開悟或見性即無次第, 若以次第法希求開悟, 無有是處, 更不用說見性.
次第法可思議, 開悟或見性皆不可思議.
2010-07-22 8:13 pm
阿彌陀佛 : 諸位道安:

1若能破相'離妄,才能頓入真實本性.

因此遠離一切幻相諸境,就能回復清淨本心.

2心生法生'心滅法滅,人心一動六門大開,慾望貪求由此生.唯有自心清淨,一切境才無所攀緣.

3唯有斷執空,才懂得發菩提心'力行實踐功夫. 未明理者,執佛性不生不滅,人人本具足,以至不懂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此為(執空),被文字綁住.

4如果尋找真正自性不動的境界,那就是(動中取靜)真正清靜即是(身在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亦即(境亂心不亂).

5心中坦蕩蕩不被法拘(不執一切法),
才能建立萬法不違背的準則.修行若能自性抬頭'智慧流露,何來一法可得 ?
清淨本性本來就是光明與黑暗之別,明與暗只是心的迷與覺的差別而已.
光明來自黑暗的煉就,沒有黑暗的過程那來的一片,故光明與黑暗盡在自心.

惠能大師云: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
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祝福您: 靜中自如:



2010-07-22 9:35 am
賢者:
(1)何妨把【心中真正的癥結】說出來?
(2)是為自性、無自性所惑?
(3)還是在為不同的修法做整合?

願吉祥。

2010-07-22 12:01:38 補充:
賢者:
您的問題,或許可以利用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來加以破解。

請試著隨意觀察週遭事物,請問…這時的你,是處於被動或是主動的狀態?

先仔細觀察後思考末學的問題,或許後續的問題,不需要發問。
第(2)(3)的問題,或許該重新審視一下。
第(4)個問題"無自性分別的空性慧",這個名詞,是出自於哪裏?末學只知道有位法師曾經說過。

2010-07-23 12:16:30 補充:
賢者:
先莫思考(2)(3)(4)的問題,這是用平常對生活事物觀察可以解決的,不用打坐,暫且把您想到、學過的法門放在一旁。
【一專心,即落入靜態】,不算正確。
請將心力放在【境、心】及【主動、被動】上,分析何者是主動、何是被動。

願吉祥

2010-07-23 12:51:15 補充:
末學忘了提醒。

就觀察賢者現下的情境即可。
2010-07-22 8:03 am
1.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為否定之肯定句。
此句緣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無住生心,乃不期而遇,不須等待。萬法自如如,而於心亦如如不動。
2.這偈語若是說 "慧觀後的實相" ?牴不牴觸 三法印 ?
請先參見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3010643
禪不由觀修,故壇經: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又"" 諸行無常"",若諸佛行願亦是無常,我等焉能往生極樂。由此知,三法印是對應世間法,歸屬緣起法。

2010-07-22 00:16:47 補充:
(3) 若是慧觀所得, 那此種智慧是何種智慧?
壇經: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故無所依止的定,亦無前方便,亦無修習次第,乃稱頓法。

(4) 偈中的 "自性"是依""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採全體大用直觀。

又有人說此是修楞嚴大定。

2010-07-22 00:18:51 補充:
首楞嚴大定...這個大定有...一是圓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動,而是統攝萬法,成一定體。「日月經天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大定。成與壞、生與滅,無不究竟堅固,才是圓定。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故稱妙定。所以於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圓妙兩義,就是首楞嚴王三昧,也稱首楞嚴大定,http://www.nona.org.tw/budhiavenue/lotusmag/281.htm

2010-07-22 00:25:49 補充:
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
回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乃本性自具,不假修成。


成與壞、生與滅,無不究竟堅固,才是圓定。
回到""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乃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又回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萬法自如如,心亦如如不動


以上只是末學胡說八道,亂言癡話,實無真義,僅供一笑。
2010-07-22 4:59 am
1.聖者不疑
2.不講禪定智慧.只講見性.
3.沒有阻礙就是不住於心

2010-07-22 11:45:06 補充:
賞茶~~~~~~~~~~~~~~~~~~~~~~
參考: 參考~


收錄日期: 2021-05-02 10:16: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721000016KK065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