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到底如何實修[五重唯識觀]和[八不中道觀]??

2010-07-16 7:27 pm
請問到底如何實修[五重唯識觀]和[八不中道觀]??

詳情?具體實修方法?謝幫忙啊!^_^願一切眾生修持佛法無礙。^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回答 (1)

2010-07-16 8:20 pm
✔ 最佳答案
【五重唯識觀】一、遣虛存實識
唯識實驗學云:「修觀行人,跏趺或一切時,應如是觀:一切有情,雖各有心,心所等,乃至不相應行,無量諸法,無非是識目相,或與識相應,或識所變,識之分位,識之實性,而皆不離乎識,以不離義,則分別心滅,是名即照而寂。又非無分別義,是名即寂而照,如是寂照等持,則唯識觀成。」二、捨濫留純識
「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沉淪,不解觀心,不勤求出離,哀愍彼故,但言唯識,令自觀心,強觀諸法無實,皆從識變,則能伏滅遍計執情,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捨濫─「濫」指相分,所緣之境也。今恐心內之境(相分),濫心外之境(遍計所執),故捨而不取。
  留純─「純」指後三分,能緣之心也。心體既純,故留說唯識。
  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謂第八心、第七意,餘六識之所緣者,皆自心為境。佛言:有如是理故,我說一切有為、無為,皆唯有識,無餘實心外境也。遣教經云:「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此經既云制心,不云制境,故能證成唯心也。三、攝末歸本識
成唯識論云:「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則用不離體,體外無用。
解深密經云:「諸識所緣,唯識所現!」(諸識所緣鏡,唯是內識之所顯現!)以上皆是「攝末歸本」之觀法所攝!四、隱劣顯勝識
隱劣──「劣」指心所。顯勝──「勝」指心王。無垢稱云:「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經文中之心謂第八識;眾生謂五陰和合之生命體,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若是有漏雜染所攝,能依之五陰亦是雜染;第八若是無漏清淨所攝,能依之五陰亦是清淨。
唯識心要釋云:「因心而生,即是起義;依心住故,即是集義;所謂集起名心,故為染淨諸法本也。心受彼薰,即所藏義;持彼種故,即能藏義。」以上所引經論文字,皆為證明隱劣顯勝之義。五、遣相證性識
留於第四重之八識心王有事理之別,事為相用,理為性體。故必須:
  遣相──「相」指八識心王,是依他起之事相,遣而不取。
  證性──「性」指事相之性體,為二空所顯之圓成實,應求作證。
  勝鬘經云:「自性清淨心」。此文中不取染淨依他起性,唯說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淨,離一切妄染。即是遣相證性之觀法所攝!即:如是歸於一心體時,即知一切如夢、如幻,無相可取!所作證者,但是廢詮一實境界!此為唯識觀之極致!以上五重,自粗至細,自雜至純,自有相至無相,自有分別至無分別,如老子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是修行,乃可至剝盡枝葉,純一直實。又五重之中,前四重為捨遣遍計所執性,而使歸於依他起性之觀法,故曰「相唯識」,為見道以前之修法。最後第五重為捨遣依他起性,而證得圓成實性之觀法,故曰「性唯識」,為見道以後之修法。【八不中道】
龍樹菩薩言: 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兩非歸中, 不落兩邊。
中觀論頌》開宗明義的八不中道裡: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去不來。即謂能以緣起中觀,而消除一切對立與矛盾也。
一切的矛盾,究竟是由心之分別取捨而有。以眾生於觸對境界時,必由之而生分別取捨之心。於是乎不管你怎麼取此捨彼,皆是偏端而非中道。故真相應中道者,唯以不分別取捨故。而不分別取捨者,即是前所謂的「證無分別智」。故心之中道,非徒口說或理解而已,乃必由修行才能體驗之。


收錄日期: 2021-05-03 21:10: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716000051KK004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