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孔子的兩個問題=)

2010-07-03 10:42 pm
1.我一直有個疑問,有人說孔子述而不作,他刪詩書訂禮樂也贊周易,可是春秋是他作的呀!怎麼會是不作呢?
2.我想請問論語中的"有子"是誰呢?就是子有嗎?

回答 (2)

2010-07-04 4:38 am
✔ 最佳答案

1.述而不作的問題
述而不作,此處採朱熹解-「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即是傳授知識而不從事創作。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是有兩個原因。

首先,最主要是因為,春秋時代的客觀情況。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校注解釋說:「所謂述而不作,非力有所不能,理勢故有所不可也。
論語集解義疏寫道「夫得制禮樂者。必須德位兼竝。德為聖人。尊為天子者也。所以然者。制作禮樂必使天下行之。若有德無位。既非天下之主。而天下不畏。則禮樂不行。若有位無德。雖為天下之主。而天下不服。則禮樂不行。故必須竝兼者也。孔子是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也。」
當時學在官府,作書必須得到天子的允許及命令才可以合法地創作。孔子是落難貴族,他有德無位,並無制作之權。
孔子知道自己「有德無位」,沒有資格作 春秋,但他因為懼「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之,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乃不得不作春秋,而作春秋,本來是天子之事,所以他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四書章句集注)因此,他說自述而不作。

二,是謙詞,孔子並不認為自己怎麼有才華、著多少書,他覺得自己只是檢定古書,他把古人說過的,再重新整理一下,不表示自己的意見,因此為「述」,不自己杜撰出什麼書,所以他刪詩、書,定禮、樂,而詩經、書經、禮記、樂經都是古人著的,不是他著的。
孔子所「作」的就是易經繫辭和春秋,不過春秋也是孔子根據魯國歷史春秋,加以整理修撰而成。孔子「刪詩書」,詩經當時很多很多的,所以他就選出三百多首,其他不重要的,都刪去;書經也有不正確的地方,孔子都把它刪去。「刪」就是不要了,只要它精華、重要的部份。那麼這都叫「述而不作」。(註:孔子有否曾刪詩書,歷代備受爭議。)

2.有子是誰?
有子(公元前518〜?),是孔子的弟子,春秋魯國人,名若,字子有。
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因其氣質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後,深受孔門弟子敬重。
清光緒十七年「肥城縣志」載:「有子故里在縣西北八十裡東故社有家莊,後裔聚族而居。」又載:「有子,若,魯人,少孔子十三歲。... ...唐贈卞伯,宋追封平陰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時墓碣,五十一年學使趙佑會同巡撫奏聞,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孫承襲,今移居城內。「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對他十分尊重。於是大家共同推舉他當老師,尊敬他就像當年對待孔子一般。「史記」載:「孔子即歿,弟子思慕。有若狀如孔子,弟子相與並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
有子強識好古,明習禮樂,倡和睦,重禮教。曾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等學說。但亦曾辯證地論述禮與和的關係。他說道: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但如果什麼事情都死守著禮規不放,有時也會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禮來規範,也是不行的。「史記「亦載:」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去世後,葬於肥城,魯悼公曾向他弔唁誌哀。
至於有子是否子有:
由於孔子另一名弟子,冉有,亦字子有。所以有子不一定是子有。



2010-07-05 16:01:35 補充:
發問者客氣了。
拙認為,孔子「作」春秋,是創作還是整理,視乎閣下從哪個角度看待此事。

若目光集中春秋的史料,內容方面,自然孔子是整理了。因為史書很難是「創作」出來,必然是在一定的史料基礎上整理﹑編修而得出的。

若以寫作手法,鋪排觀之,則是創作。孔子寫春秋的時候,按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順序,來記述魯國歷史,即所謂的編年體。編年體首見於春秋,以此觀之,自然是創作了。此外,孔子孔子修《春秋》,確立了許多書寫歷史的原則和凡例,如春秋筆法(正名實﹑辨是非﹑寓襃貶),透過描寫細節﹑史料和運用修辭,含蓄表達作者對人物和史事的看法。確立為寫歷史散文的原則。因此,可說是創作。

2010-07-06 15:22:47 補充:
昨天忘了說,春秋是由孔子的著作,仍有爭論,不過本人較認同春秋是孔子作品的講法。
參考: 《論語集解義疏》梁‧皇侃疏,http://baike.baidu.com/view/1228455.htm,http://0e2.net/post/62.html
2010-07-04 4:25 am
1.
《春秋》本是魯國的史書,孔丘只是對《春秋》進行整理,並不是撰寫《春秋》一書,所以說孔子述而不作。

2.
有子即有若(氏有,名若,字子有)。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21: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703000010KK040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