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黃金分割律 這是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腊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所發現,后來古希腊美學家柏拉圖將此稱為黃金分割。這其實是一個數字的比例關系,即把一條線分為兩部分,此時長段與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條線與長段之比,其數值比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說長段的平方等于全長與短段的乘積。0.618,以嚴格的比例性、藝朮性、和諧性,蘊藏著丰富的美學价值。 為什麼人們對這樣的比例,會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實這與人類的演化和人體正常發育密切相關。据研究,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骨骼方面以頭骨和腿骨變化最大,軀體外形由于近似黃金而矩形變化最小,人體結构中有許多比例關系接近0.618,從而使人體美在几十萬年的曆史積淀中固定下來。人類最熟悉自己,勢必將人體美作為最高的審美標准,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廣之,凡是與人體相似的物體就喜歡它,就覺得美。于是黃金分割律作為一種重要形式美法則,成為世代相傳的審美經典規律,至今不衰! 近年來,在研究黃金分割與人體關系時,發現了人體結构中有14個“黃金點”(物體短段與長段之比值為 0.618),12個“黃金矩形”(寬與長比值為 0.618的長方形)和2個“黃金指數”(兩物體間的比例關系為 0.618)。 黃金點:(1)肚臍:頭頂-足底之分割點;(2)咽喉:頭頂-肚臍之分割點;(3)、(4)膝關節:肚臍-足底之分割點;(5)、(6)肘關節:肩關節-中指尖之分割點;(7)、(8)乳頭:軀干乳頭縱軸上這分割點;(9)眉間點:發際-頦底間距上1/3與中下2/3之分割點;(10)鼻下點:發際-頦底間距下1/3與上中2/3之分割點;(11)唇珠點:鼻底-頦底間距上1/3與中下2/3之分割點;(12)頦唇溝正路點:鼻底-頦底間距下1/3與上中2/3之分割點;(13)左口角點:口裂水平線左1/3與右2/3之分割點;(14) 右口角點:口裂水平線右1/3與左2/3之分割點。 面部黃金分割律 面部三庭五眼 黃金矩形:(1)軀體輪廓:肩寬與臀寬的平均數為寬,肩峰至臀底的高度為長;(2)面部輪廓:眼水平線的面寬為寬,發際至頦底間距為長;(3)鼻部輪廓:鼻翼為寬,鼻根至鼻底間距為長;(4)唇部輪廓:靜止狀態時上下唇峰間距為寬,口角間距為長;(5)、(6)手部輪廓:手的橫徑為寬,五指並攏時取平均數為長;(7)、(8)、(9)、(10)、(11)、(12)上頜切牙、側切牙、尖牙(左右各三個)輪廓:最大的近遠中徑為寬,齒齦徑為長。
黃金指數:(1)反映鼻口關系的鼻唇指數:鼻翼寬與口角間距之比近似黃金數;(2)反映眼口關系的目唇指數:口角間距與兩眼外眥間距之比近似黃金數。 0.618,作為一個人體健美的標准尺度之一,是無可非議的,但不能忽視其存在著“模糊特性”,它同其它美學參數一樣,都有一個允許變化的幅度,受種族、地域、個體差异的制約。
(二)比例關系 是用數字來表示人體美,並根据一定的基准進行比較。用同一人體的某一部位作為基准,來判定它與人體的比例關系的方法被稱為同身方法(見中圖)。分為三組:系數法,常指頭高身長指數,如畫人體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時為頭高的五倍、立位時為7或7.5倍;百分數法,將身長視為100%,身體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兩分法:即把人體分成大小兩部分,大的部分從腳到臍,小的部分為臍到頭頂。 標准的面型,其長寬比例協調,符合三停五眼(見右圖)。三停是指臉型的長度,從頭部發際到下頦的距離分為三等分,即從發際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頦各分為一等分,各稱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臉型的寬度,雙耳間正面投影的長度為五只眼裂的長度,除眼裂外、內此間距為一眼裂長度、兩側外眥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長度,其是五眼長度稱五眼。
(三)角度關系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所反映的人體形態也各不相同。belt和campen等人提出的側角學說,就是通過角度來體現人體形體美的。其中campen的學說是以鼻下點與耳孔點的直線連線為基准,來測量側面觀察時額頭的傾斜角度的方法,這樣可以把復雜的立體感的頭部,用簡單的輪廓線進行描述-被稱為側面定性分析方法。用連接鼻尖點和頦下點的直線來觀察唇的突出度,評价面下部的美丑。鼻尖、下唇紅前緣、頦下點在同一條直線上,稱為ricketts美學平面,是一種美的標志。
2010-07-04 19:00:23 補充:
《人體比例研究》是達文西於1490年根據建築大師維特魯維斯(Vitruvius)理論製作而成。維特魯維斯在他的建築作品中指出,人體的尺寸是自然安排好的。他更舉例說明之:把雙腿分開到令身高降低1/14,再抬起雙臂,直到左右手的中指與頭頂成一等高直線,再沿著張開的四肢頂端畫一個圓圈,那麼你會發現,肚臍正位於圓心,而兩腿之間的空間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