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2010-06-23 11:08 pm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1. 第1段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運用的量詞有甚麼共通點?作者在選詞方面有甚麼獨到之處?


2. 文未舟子所說的「癡」,有甚麼深層意義?

回答 (1)

2010-06-24 8:44 pm
✔ 最佳答案
1. 第一段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作者運用的量詞有甚麼共通點?作者在選詞方面有甚麼獨到之處?
這句作者用了四組數量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勾畫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它們極其渺小,好像要融入蒼茫宇宙的味道。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以“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全景,寥寥幾筆的概括,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一痕”寫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讓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讓人眼前一亮。景觀是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痕”到“點”到“芥”到“粒”,量詞一個小似一個,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縮小誇張,以細小反襯闊大,使兩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更能突出天空雲層山巒湖水舉目皆白宏闊雄渾的氣勢,同時也使人體會到簡單語言背後的震撼力。
這些誇張之語顯得貼切自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讀過之後,我們不難想見作者獨行於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2. 文末舟子所說的「癡」,有甚麼深層意義?
文末舟子所說的「癡」,相公的痴在舟子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但更有人早煮酒賞雪於湖心亭上,這在舟子看來,更是「痴」。興盡須歸之時,將離開仙境之地,步入凡塵,所以又用舟子的一句話作結,回到現實世界。
作者借舟子之口,到出隆冬夜獨往湖心亭看雪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把一個「痴」字寫透了。只此一句,就令張岱和金陵客的痴態躍然紙上。「更有痴似相公者」,並非損相公之「痴」,而是藉以映襯相公之「痴」,也顯得「吾道不孤」。透過旁觀者的品評,似貶實褒。亦把舟子和作者情感上的隔膜,作者孤高冷寂的性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舟子對作者這一不尋常的行為給予了肯定和讚揚。「痴」字乃一篇之骨。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02: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623000051KK007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