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漢代的飲食品種和烹飪水平都較前朝有長足的發展。漢代以後,鐵器逐漸取代銅器,植物油開始登灶入饌,已掌握了燉、煮、炒、煎、醬、醃、炙等烹調方法,對食品原料也十分講究,烹飪操作的技術分工已趨成熟,這可以從山東出土的《庖廚圖》、“廚夫俑”中得到證明。 《庖廚圖》描繪了一套前後連貫的烹飪製作過程的宏大場面,圖中刻繪的人物個個忙碌,各司其職,從上到下有六個層次,概括了從原料準備到加工處理等各個環節,分工層次明確,是漢代烹飪文化的有力表現。 “廚夫俑”則是關於廚師形象的造型,從衣著裝束看,幾乎與如今的廚師不相上下,這說明當時廚師已形成為一種職業。漢代張騫通西域後,大量引進了葡萄、西瓜、芝麻、菠菜、芹菜、大蒜、茴香,萵蓮即萵筍、大蔥、大蒜等域外食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品,使傳統飲食在數量、質量、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東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2010-06-24 13:05:50 補充:
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內地與西域之間的飲食文化交流。西域的特產先後傳入內地,大大豐富了內地民族的飲食文化生活;而內地民族精美的肴饌和烹飪技藝也逐漸西傳,為當地人民所喜歡。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這一時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數民族還在和漢族雜居中慢慢習慣並接受耕作農業這一生產與生活方式,開始過上定居的農業生活,這顯然與農業生產的效益要高於畜牧業成正相關;而內地的畜牧業也有較快的發展,這也得益於胡漢民族的頻繁交流。這種變化也使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2010-06-24 13:09:50 補充:
漢代的飲食。肉食種類繁多,且蒸、燉、煎、烤等烹制方法多樣。竇太后以小米為主食,盛食和酒水的器皿多以淺碟為主。在各種場合中常見的水果有桃子、梨、李子、甜瓜等。此外,漢武帝與群臣還玩起了“射覆”猜謎遊戲,運用在此有隱射漢武帝欲擊垮匈奴的心願。這也是漢代宮廷在大的宴會禮儀上為活躍氣氛而常玩的遊戲之一。
2010-06-24 13:11:08 補充:
漢代的肉類以食牛肉為主,其次是羊、狗、雞等。蔬菜主要是葵,還有蔥和韭菜,主食以稻米為主。水果有棗、栗、菱角、梨、柿子、李、甜瓜等,酒也多為糧食酒。
在宮廷宴會禮儀上,主要以坐的位置排列來表現身份的高低。在這種聚會上,賓客之間經常會玩兩種遊戲,一是“射覆”,就是拿盂扣住一樣東西,然後讓對方來猜;另一個遊戲叫“六博投壺”,就是將一個陶罐放在固定的位置,讓賓客在一定範圍之外向其中投木棍或箭,以投中多少決定棋盤上棋子的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