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多少把名劍? 它們叫什麼名字?

2010-06-20 5:39 am
中國到底有多少把名劍? 它們叫什麼名字?

請長細說明! 謝謝!

(請儘快回答, 不然我會死的! 如果我到時候真的掛了, 那請各位善心人士大人有大量, 給我支付殮葬費啊!)

回答 (5)

2010-06-25 9:19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6190148013873424430.jpg
中國名劍 之多,幾千年悠久歷史中,實數不清。在下認為雖碓定名劍之定義才最重要,例如歷史價值、背後意義、造劍材料及其作為兵器之威力等。因此挑選了十把較均具備以上準則的名劍以供參考,只屬淺見,如有不足,請多包涵!

第十位 承影: 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遠古的一個黎明,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而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
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在《列子·湯問》之中被列子激賞的鑄造于商朝、後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藏的名劍:承影。
第九 純鈞:純鈞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春秋時期,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遊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臺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扶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像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像壁立千丈的斷崖高聳巍峨……
第八 魚腸:魚腸是一把勇絕之劍。
專諸已經來到王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內燈火依舊。烏雲在天空翻滾,大鷹已經收翅。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地正在用手掰魚。伴隨著一聲響雷,飛鷹向大殿淩空擊下。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凜冽的殺氣從魚腹中激射而出,他被驚呆了。魚腸劍已經出鞘(魚腹),它穩穩地依偎在專諸的手中,疾速向前,兩把訓練有素的鐵戈從面前交叉攔住,魚腸劍從縫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進。面前有三層狻猊鎧甲。第一層穿透,第二層穿透,穿透第三層時,魚腸劍已變成了斷劍。劍斷,然而殺氣未斷。魚腸劍依舊向前。
第七、第六 幹將莫邪:幹將、莫邪是摯情之劍。
幹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為能分開它們。
幹將、莫邪是幹將、莫邪鑄的兩把劍。
幹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
幹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
幹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
幹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幹將扇扇子、擦汗水。
幹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幹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幹將、莫邪,幹將只將"幹將"獻給吳王。
第五 七星龍淵: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世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一個漁丈人擁有七星龍淵,仰天長歎,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兒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第四 泰阿:泰阿是一把威道之劍。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幹將兩 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是一把諸 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破,自已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定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的劍氣之威啊!"
第三 赤霄:赤霄是一把帝道之劍。
秦朝時,中國古代十大名劍排行榜中,出現了一個年青人跟一幫人走到豐凱撒時停住了腳步,探子嚇得面無人色逃了回來,他說他爬上一棵大樹瞭望,看見一條碩大而兇惡的白蛇正擋在道路中間,像在等待什麼。人群大驚失色,再也不敢向前。他一邊說一邊拔出鐵棍。人們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歪扭扭遠去的背影。一會而,他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這個青年就是劉邦。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
第二 湛瀘: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扶劍淚落,因哦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
第一 軒轅夏禹劍: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眾神采首山之銅哦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 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黃帝、夏禹!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參考: 中國通史+Michelle & Hugo
2010-07-03 9:25 pm
Sallyna喜歡幹將莫邪:幹將、莫邪是摯情之劍。
2010-06-21 5:12 am
<中國歷代名劍一覽表>-----http://kendo9.com/newpage119.htm
Go there! It may HELP you!!
2010-06-21 4:19 am




(14) 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

《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
鯢,滅魂,卻邪,真剛。



(15) 龍淵 楚命歐冶幹將所造,鐵英

《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幹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 太阿工布鐵劍 三枚太阿工布誡,秦昭王鑄,銘曰誡,大篆書,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 定秦 秦始王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


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 神劍 漢太公所得。

《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爲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
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 赤霄 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 神龜 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 八服 漢武帝鑄,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 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 毛、貴 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

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爲之貴。




(24) 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 乘勝萬裏伏 王莽鑄,銘曰乘勝萬裏伏,小篆書,三尺六寸。


莽造威鬥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爲之。



(26) 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27) 秀霸 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 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

《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爲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 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沈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 金劍 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 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32) 中興 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

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 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 思召 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

《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爲紹字。




(35) 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 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閣山故名。




(37) 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曰青虹,魏武帝鑄。




(38) 魏三劍 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 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

《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 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

《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
冥,六曰百里。



(41) 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


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 流光 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43) 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44) 步光 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45) 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46) 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神劍,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


乙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 定國 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于梁。




資料太多,未能盡列,請看此網址:http://wuwei20062992.spaces.live.com/Blog/cns!B169351575DEA51B!165.entry
2010-06-20 5:48 am
單鋒龍虎劍
戰國時代縱橫家鬼谷子,收有一位同時精於劍術與刀法之弟子。臨下山前苦於無兩用又順手之兵器,鬼谷子於是為其打造一把可刀適劍的絕妙武器,其形制為前劍後刀,能刺、能扎、能挑、能劈。兼有刀的氣勢亦含劍之靈動。相傳至今,即為此一極為特殊的單鋒劍。    
此劍莖( 握把 )橫刮面呈橢圓形,且較一般劍制為長。可雙手端握,舞動起來,確能如刀之虎虎生風卻又能如劍之翻飛巧捷。所謂:『劍走青,刀走黑』,『刀似猛虎,劍如飛鳳』,『刀力勇猛,劍走輕靈』等等名詞妙喻,單鋒劍皆兼而有之

雙龍抱柱昆吾劍
昆吾劍又名錕鋙劍,最早出現在周穆王時代;據傳為西戎貢周之獻禮。根據《十洲記》上記載:『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東海岸十九萬里,上多山川積石,名為昆吾。冶其石成鐵作劍,光明洞照如水晶狀剖玉物如割泥。』《拾遺記》:『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黃帝伐蚩尤,陳兵於此地,深掘百丈,猶未及泉,唯見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煉石為銅,銅色青而利。』兩部古書的說法雖稍有出入,一為煉石成鐵,一為煉石成銅,但是都以『昆吾』為名,由此可知其名稱乃因採昆吾山上金屬鍛鑄而來。
傳至楚漢相爭之際,有某將軍仗昆吾劍禦敵,每被傷及握劍之手,懊惱萬分。苦思良久,終於發現為護手過於平整所致。於是命工匠將其改成雙角上翹,以架來劍。上陣再試,果然見效;流傳至今即為『雙龍抱柱』之現制。

天.地.人三才劍
《易辭》: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所謂三才即指天、地、人,為感知世界之總成,代表完整無暇,至高無上之意。
古代將領受黃帝旨意出征伐罪,即以此劍為依憑,因此又稱『尚方寶劍』既受『天命』乃代天行道,因此所用之利器,稱之為三才劍。又因銜『國命』,拯民困之戰乃合乎天,合乎地,合乎人,因此又稱三合劍。
其護手以虎頭圖案精雕,代表執劍之人勇猛如虎,虎威四射,事功必成。又因為將領出征用劍,因此劍質剛冷堅實,光澤皎若寒霜。

四象青萍劍
相傳東漢光武帝舞劍於蓮花池畔,鶩見蜻蜓飛掠於花葉浮萍之間。或立蓮枝隨風飄搖,或駐足青萍隨波盪漾;其姿輕盈曼妙,如劍之擊刺翻飛,躍矯靈活,遂名其劍為『青萍』。因此其蓮花型護手,一直流傳至今。
《典論》曰:『昔周魯之寶,赤刀、孟勞,楚越稱太阿…,為三劍、三刀、三匕首,因姿定名,以名其拊,惜乎不遇薛燭、青萍也。』薛燭、青萍皆為名劍論家,以其名喻名劍,當可理解。《抱朴子》曰:『青萍、豪曹,剡鋒之精絕,操者非項羽、彭越,則有自代之患。』李白送族弟單殳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詩》:『吾家青萍劍,操割有餘閒。』皆指青萍劍為優質名劍。東漢陳琳《答東阿王鉛箋》文中曾記載:『君侯體高俗之材,秉青萍干將之器。』因此以青萍為劍名,始於東漢應可採信。
今傳習之青萍劍法,據清咸豐元年抄本記載,應為江西龍虎山(乙辰教及道家劍術皆發祥於此)天師府老法師潘真人(號元圭)所創,計三百六十劍,為目前劍術中套路最長的一部劍法;其動作名稱,無一雷同。國術界對其提倡不遺餘力,亦有專書論述。此劍劍質輕柔流暢,彈性特佳,是為特色

南斗五星降龍劍
此劍劍刃隨波形起伏,自然形成五道曲折,柔美流暢。為南朝梁武帝時工藝名師陶弘景以二十八星宿為名煉製十三神劍之一。按易經所言,吾人地位自一至九;龍飛九天固然極盛,但接續無級,必然下墜。因此以『五』為中庸之道,象徵擁劍者之至高至善,遂名『南斗五星』。
另有一說,謂兩漢時期,煉鋼技術初成,鋼質不佳,若以平直造型,則刃口不利且易崩易斷。因此製成曲折狀,以取其切割砍擊之便。此說雖失其唯美之象徵性,但可信度頗高。
唯此劍確實犀利尖銳、寒氣逼人,為搏殺之利器。因此世代流傳,漸成道家除兇袪惡之法器,遂名降龍劍。
-------------------------------------------------------------------------------------------------------------------
請到這個網站:
1. http://kendo9.com/newpage119.htm
2. http://www.chistory.org/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114
-------------------------------------------------------------------------------------------------------------------
參考: /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19: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619000051KK014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