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 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 子由,顏回字 子淵,諸葛亮字 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 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 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 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 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 咎;蘇軾, 字子瞻(《左 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嶽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 裏,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 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 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3、古人為什麼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
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份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4、何謂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 是與“名”相表裏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雲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
複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 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
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 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復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 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
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裏,官宦富貴 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 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 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
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字,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更多介紹:
http://baike.baidu.com/view/86453.ht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