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詳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96%E5%8D%9A
世界博覽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世博)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1/Le_Chateau_d%27eau_and_plaza%2C_Exposition_Universal%2C_1900%2C_Paris%2C_France.jpg/275px-Le_Chateau_d%27eau_and_plaza%2C_Exposition_Universal%2C_1900%2C_Paris%2C_France.jpg
圖片參考:
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
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World's Fair),又稱國際博覽會及萬國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萬博,是一個具國際規模的集會。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目錄[隱藏]
1 意義
2 歷史
3 辦世博會的益處
4 歷屆世界博覽會一覽
5 相關條目
6 外部連結
[編輯] 意義
舉辦世界博覽會的目的,是透過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平台,使參與的國家在主題上得到廣泛的聯絡與交流。世界博覽會是對當時社會文明的智慧的一種記錄,和對未來的前瞻。
不過並非每一屆世界博覽會都成功地表達強烈的主題色彩,許多世博會都變質成為了大型博物會館的基調,展覽會的一些令人驚嘆的新奇展品,便成為了永久珍藏。
世博會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五年一次,展期通常為六個月的註冊類世博;另一類則是穿插在兩屆註冊類世博會之間,展期通常為三個月的認可類世博。
[編輯] 歷史
世博會的起源是中世紀歐洲商人定期的市集,市集起初只牽涉到經濟貿易,到19世紀,商界在歐洲地位提升,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商品交易的種類和參予的人員愈來愈多,影響範圍愈來愈大,從經濟到生活藝術到生活理想哲學……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具規模的大型市集便稱為博覽會(Expositions)。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是在1851年於英國倫敦舉行,當時英國國勢全世界最盛,英國便希望透過一個大型的展覽,去顯示其國力。值得一提的是,其發起人就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英國人自豪地把這次大型市集會稱為「偉大的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在展出的約10萬件展品中,蒸汽機、農業機械、織布機等推動工業革命的機械引人矚目;而這些當時嶄新的展品,會後便成為兩個博物館的展品作為博覽會的展品基礎:包括在1852年成立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和1853年成立的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初時的世博會多以大眾化的綜合博覽為主題,例如慶祝某個國家成立百週年、法國大革命100年紀念等。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舉辦世界博覽會亦趨向專業博覽模式,去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
而且,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多數以當時的科技成果,來配合當時社會氣象的需求。例如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期間的世博會,多數博覽會的中心思想是「和平」、「建設明天」;到了接近21世紀,環境保育的議題亦成為了當時的世博會上關注的焦點。
有鑑於世博會可為主辦國帶來龐大的產業與經濟效益,三十一個經常參與或舉辦世博會的國家,在一九二八年簽署國際博覽會條約,並成立負責規範管理世博會的國際展覽局,至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五日為止,共有一百五十三個成員國。
世界博覽會沒有規定多少年才可以舉辦一次,不過,正式提出申辦要求不得早於設想中的世界博覽會開幕日子的前9年。基本上需要由申辦的國家向國際展覽局(BIE)遞交世界博覽會申請書,提出舉辦時間和具體主題內容,由國際展覽局於成員國大會上透過投票表決。當申辦國成功申請後,便由該主辦國作統籌,別國亦可以透過邀請參予世界博覽會,以達至不同的國家可以在世博會這個大平台,去相互交流文化、科技,為全世界明天的進步出力。而主辦世界博覽會的國家/城市亦會高度重視這項大事,因為這是展示國家富強的一個指標。
[編輯] 辦世博會的益處
一般來說,主辦世界博覽會的國家可以得到以下的好處:
主辦國可以把自己的產品和科研成果向來觀賞世博會的海外人士推銷,推動國際市場,發展國際貿易和科技合作。
主辦國可以透過舉辦這項國際性活動,從而提高本國地位。
促進經濟貿易成長。
透過各國於博覽會交流先進科技,可讓主辦國和參展國共同擴展視野。
主辦城市可以從營運博覽會而增加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