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初,太宗實行「關中本位」的集權政策,將皇權政權軍權統收於關中(即關隴地區)。由於華夏文明始於黃河,中國向有北優南弱的趨勢,文化與經濟活動,加上關中本位的推行,使北方成為國家重心。
中唐以後發生「安史之亂」,安史亂後,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等勤王部隊,合力阻止叛軍西進、北返和南走,而魯炅、張巡力保雎陽,阻遏安史亂兵南下江淮,更使唐室保有江南財富,成為平亂重要資本。
安史亂後,首都長安殘破,全靠東南物資北運接濟。加上長安常受回紇及吐蕃侵擾,整個西北幾陷兩族控制,亦使關中失去作為政治重心的條件。因此,五代開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俱定都汴京(開封);金人亦以汴京為南都,中國政治重心從此向東移。
此外,安史之亂期間,黃河中下游遭嚴重破壞,人民流離失所,農業受損,《舊唐書》說:「東周(洛陽)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消,十不存一,百曹荒廢……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見安史之亂後的殘破程度。而由於張巡、許遠死守睢陽,魯炅堅守南陽,江南未受戰火波及。戰亂期間,大量北人南遷,《全唐文》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多士奔吳為人海。」《唐國史補》亦說:「天寶之亂,自汝、濆大率鄉里,南投襄、漢,保全者千餘家。」這些南遷士民,為江南帶來資金、人力和技術,促進了南方的經濟發展,尤以嶺南和廣州發展得最快,使晚唐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由原來「取之豫、兗、冀、雒而已足」的格局,變為「輦東南以供西北」。南宋時期,宋廷更全賴江南的經濟支持立國。
中原一向是全國文化重心。然而,安史之亂期間,北方人士大量南遷,提高了南方的文化水準。五代十國時,南方環境安定,君主又提倡文化,重視教育,如南唐君主李昇設立禮賢院,招集文士,南唐的李後主(李煜),更是詞壇大家。在政府倡導下,南方文化在安定的環境中逐步成長,並且漸漸超越北方。
故中唐後出現「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