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諗緊既思維係咁:
盛世同治世既最大分別在於"盛"同"治"呢兩隻字(好似好廢咁......)
"盛"指強盛,鼎盛。盛世著重於外表之武功,而較少提及國內穩定。
正如漢武一朝,雖說武功有大破匈奴,維護邊防穩定;文治有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士人政府之官僚體制(呢方面有待斟酌),但係我唔會叫佢做治世,因為到漢武末年之時,國內已經陷於風聲鶴唳之景:漢武帝利用各項手段開拓財源以求支撐龐大之軍費負擔,但國家供應的物資卻良莠不齊,令百姓開始陷於水深火熱之境地。此等情景如稱治世,確實有點於理不合。
"治"指管治,治理。治世講求國家穩定,並同時令國家經濟,文化,政治(官僚制度)等領域穩步發展,並不一定強調武功。
雖說文景之治內有七國之亂,然景帝亦能迅速平定內亂,並能將國家回復至正常軌道,順勢成為武帝大規模削藩之濫觴,對長遠之國家穩定帶來契機。而且文景兩帝繼承自高祖而來之道家無為而治精神,注重重建國家之經濟體系,確立漢武盛世。雖然文景兩帝任內並無明顯之對外武功,但兩帝對國家內部之調整,的確使國家國泰民安,因此可稱治世.卻不為盛世。
同樣道理,昭宣兩帝出身平民階層,為國家機器帶來生命力。而且兩人皆經歷過民間疾苦,深明漢武過份強調武功而忽視民生之弊害,因而將國家機器轉速減低,以求在保持邊防穩定之時,能令國家有喘息及休養生息之機會。昭宣中興著墨點不在對外拓展,而是盡力調理國家內傷,從而延長西漢壽命。(因為中興之後已經到"元成哀平孺子嬰"55年衰退滅亡期)
因此,盛世的確有可能被後人叫治世,因為有君主的確可以在開疆闢土同國內發展之間取得平衡(貞觀之治係一個幾好既例子),但係唔一定保證。原因係當一個國家處於"盛世"之時,冇人擔保佢國內形勢依然保持穩定及令其持續發展,以符合"治世"既條件。
煩請各前輩多加提點指教......
參考: me(真係背出黎架,冇書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