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放下執著",即是"不執",
如此,閣下就是認為:「不執,亦是一種執,」
若依據閣下的道理,我們可以引伸出更多奇怪論調,
比如說:
「不貪,亦是一種貪,」----貪於不貪,
「不愛,亦是一種愛,」----愛於不愛,
「不思,亦是一種思,」----思於不思,
「不見,亦是一種見,」----見於不見,
若如此說法,
世間,還有甚麽可以稱作:不執,不貪,不愛,不思,不見等等法性呢???
這種種戲論,皆犯了邏輯謬誤,
世間,沒有這種事理,
法,是不能作用於自身的,更況何是反自身?????
比如說:
貪,不能貪於貪,,,,更何況是貪於不貪????
愛,不能愛於愛,,,,更何況是愛於不愛????
思,不能思於思,,,,更何況是思於不思????
見,不能見於見,,,,更何況是見於不見????
執,不能執於執,,,,更何況是執於不執????
今以眼為譬喻,說明道理,
眼,能見外境事物,卻不能見自身眼,
若眼能見眼,就會生起二眼,一為能見眼,二為所見眼,
如此,若一眼即生二眼,二眼即生四眼,四眼即生八眼,,,,將生起無窮眼,
這就犯了無窮過,
因此,眼只能對應外境而生見法,卻不能見自己,
既然,眼能見自身眼是眼,本是不可得,
更何況是:眼能自身眼是非眼呢???????
同理,
執著,只能對應於外境塵相,
我們可以說:執著財富,名利,女人,權勢,,,等等,
但我們不能說:執著於執著,
既然執著於執著,本是不可得,
更何況是:執著於不執著呢??????
-----
佛教朋友否定靈魂,是因為佛教本身沒有靈魂這個用語,
他們是以"心識"作為我體相續之因緣,
"靈魂"一詞,通常都是鬼神教派或傳統民間信仰的用語,
科學界或會把靈魂視為能量,玄學界有把靈魂視為光,
因此,在佛教,你可以把靈魂視之為"心識"作用,
但佛教對於靈體解說,仍然不離於因緣,
故靈魂同樣沒有所謂的自性不滅體,仍落於因緣和合之法理中,
閣下說得沒錯,
「這一秒的我,不等同於下一秒的我」,
這是因為我是秒秒生滅不息之故,
若這一秒的我不滅,下一秒的我又怎會來呢??????
如此,秒秒生滅的我,才使得我成長,衰老,,,,,
若這一秒的我不滅,那就世世秒數的我不滅,何來成長衰老呢???????
但閣下還有不解之惑,
「這一秒的我,雖不等同於下一秒的我,但卻不離於下一秒的我」,
如果沒有這一秒的我,何來會有下一秒的我呢??????
如果沒有幼童的我,何來會有年老的我呢????
因此,這一秒的我,是下一秒的我生成之因,
沒有因,何來有果呢??????
如此,有因有果,就能相續下去了,
由我生而至死,乃至靈體輪迴,,,,都不離因果相續原理,
2010-06-13 20:59:17 補充:
佛家教人"放下執著",
執而放之,為之放下執著,
若本身無執,何須放下呢?????
引用網友 GTMain.com 維護,所舉的例子,
有病吃藥,因藥能治病,
因此,有病的人,就應該"執著"去吃藥,不使病情惡化,
但若人迷執於藥的好處,視為神丹妙品,
病癒了,仍戀而不捨,繼續用之吃之,
就是執迷,,,,,弄巧成拙,
修行人亦有執著,擇善固執,
若不執善,何能止惡????
但若人情迷於善,心就住於善中,
佛家教導修行人"心無所住",
"心無所住"就是放下執著心,
乃使修行人能"心無所住"而行善道,
2010-06-13 22:32:08 補充:
補充一點:
「佛教中認為人沒有靈魂,」這說法是正確的,
活人就是活人,是由五蘊和合生成的,故不能說有靈魂,
唯人死了,心識不再與肉身結緣,或成了中陰身,
這時,才稱作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