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自兵卒起能升遷至漢中太守,這代表其本身也有一定才能
諸葛亮北伐時, 魏延獻上子午谷之策, 內容是以五千精兵, 十日內急襲長安,
企圖迫使曹魏都督 - 夏侯楙棄城而走. 諸葛亮大軍從後接應, 之後便可平定雍、涼之地。此舉顯得魏延不但有勇, 且有謀。但此計能否實行則不得而知, 因為諸葛亮不打算以奇兵取勝。
但魏延過份沖動, 諸葛亮死後, 魏延堅持要大軍繼續與魏軍對抗, 不獲接獲。結果魏延燒了棧道阻止漢軍班師, 並去信皇帝, 指責當時的一個漢軍將帥楊儀叛變(楊儀本與魏延有仇)。楊儀亦向皇帝指責魏延叛變, 當時劉禪一連接獲多個魏延和楊儀叛變的消息, 便向群臣問意見, 當時群臣都認為錯在魏延。
魏延的軍隊與楊儀的軍隊遇上, 楊儀背後一將王平, 向魏延指罵, 指諸葛亮剛死, 魏延便叛變(實際是違反軍令)。魏延軍知魏延理虧, 一哄而散, 魏延遂與兒子逃返漢中, 中途被漢將馬岱所殺。
總括而言, 魏延算不上是單靠匹夫之勇的將領, 但他過份沖動, 以致蜀軍的損失。以智力而言, 我會給60多分。
2010-06-16 15:22:18 補充:
龐德, 本是西涼馬家的驍將, 曾經斬殺猛將郭援。
主要事蹟是樊城之戰, 被漢將關羽大破後擒獲, 寧死不屈。
一生中沒有甚麼事情看得出他是否有勇有謀。
2010-06-24 14:41:40 補充:
004果位似乎用左三國演義資料,唔係咁恰當喎
參考: 自己
根據三國志評曰:「魏延以勇略任。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及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魏文長:「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來說, 魏廷勇武有餘, EQ不足,臨尾又叛蜀, 故我評其為65分。
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隨君主劉備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遷回成都,要決定重地漢中的守將,大家都認為張飛會擔任此職,但劉備卻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見劉備對魏延極為看重。劉備稱帝,再被升任為鎮北將軍。劉禪繼位再封都亭侯。
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年後,魏延西入羌地,大敗魏將費瑤、郭淮,再被升調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後隨諸葛亮北伐,成為當時蜀漢頭號將領,立下了赫赫戰功。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名將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用盡。
233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後來諸葛亮於五丈原病危時,與楊儀、費禕、姜維商討退軍事宜,決議由魏延斷後,但同時也擔心魏延抗命,所以也決議如果魏延抗命的話,就自行引軍撤退,讓形勢上等同強迫魏延斷後。諸葛亮死後,楊儀掌握軍權,秘不發喪,並命費禕去試探魏延。魏延既不滿北伐又告中斷,更憤恨竟然要聽命於政敵楊儀作斷後將,所以強留費禕共謀奪取兵權。費禕佯裝附和,並騙魏延要回營押解楊儀為首的一干文吏過來,遂得逃出回報。魏延派人查探大營,發現大軍正在做撤退準備。魏延發覺自己被強迫斷後後勃然大怒,搶先領軍急退,並燒毀沿途閣道。此時楊魏兩人皆飛檄告狀,指控對方謀反。後主劉禪問留守的蔣琬和董允該信何人,蔣董兩人都懷疑魏延。魏延先抵達南谷口,準備回擊隨後而來的楊儀。楊儀命王平在前防禦,王平對魏延大罵:「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的兵士認為魏延理虧,不願為其效力,軍隊潰敗,魏延於是帶着兒子數人逃往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帶回其首級,並夷其三族。楊儀踏着魏延的斷頭羞辱,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
《三國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並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2010-06-14 10:25:19 補充:
龐德先後跟隨馬超,張魯及曹操, 惟關羽勸降時仍念曹軍強大拒降被殺; 忠心媲美關羽兼險擒關公, 我給其78分。
龐德果然親自出戰,一箭射中關羽額頭。龐德騎白馬,關羽軍便稱呼龐德「白馬將軍」,甚為忌憚。由於戰況不利,曹操派于禁率領七支軍隊救援曹仁,適逢接連十餘日大雨,洪水暴漲,關羽發揮水軍優勢乘大船進攻,于禁等皆投降。只有龐德在堤壩上,披盔執弓,從清晨戰到正午,箭矢耗盡,於是乘小船逃往曹仁處,但途中翻船,龐德抱著傾覆的船體,最終被關羽軍擒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