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是一個位於非洲東北的國家,舊稱「阿比西尼亞」(Abyssinia)。和一般非洲國家不同,衣索比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義大利入侵(1936-1941年)之前,一直維持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並未有受到殖民主義浪潮的吞噬。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推翻以後,衣索比亞改為奉行社會主義。
衣索比亞在1980年代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由於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對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衣索比亞出現前所未有的饑荒。各國為了抒解當地災情而舉辦了一個超大型演唱會,並為大會作了一首主題曲「We
are the world」。衣索比亞問題使世界關注到第三世界武器氾濫,以及富裕國家的壓逼造成的經濟失衡,引致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思潮。
位置和人口
衣索比亞面積達109.7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部廣闊的衣索比亞高原,1993年5月厄利垂亞省獨立建國之後,成為一個內陸國,鄰國有吉布地、厄利垂亞、蘇丹、肯亞和索馬利亞。首都在阿迪斯阿貝巴。 衣索比亞的人口有7740萬。全國約有80多個民族,其中奧羅莫族人佔54%,阿姆哈拉族24%,提格雷族5%。其他還有阿法爾族、索馬利亞族、古拉格族、錫達莫族和沃萊塔族等。阿姆哈拉語為聯邦工作語言,通用英語,主要民族語言有奧羅莫語、提格雷語。居民33.9%信奉伊斯蘭教,43.5%信仰衣索比亞正教,18.6%信奉新教,0.7%信奉天主教和2.6%信奉原始宗教。 糧食、供水、天然或人為災害情況 衣索比亞的饑荒,有記錄可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1540年至1742年,至少發生了10次大的饑荒。所謂的「衣索比亞大饑荒」(Great Ethiopian Famine)發生在1888年至1892年,它造成該國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至今仍被人們紀念為「Kifu qan」(災難的日子)。最近的幾次大饑荒發生於1972-1973年以及1984年,分別造成了4-20萬人的死亡以及100萬人的死亡。 一般認為,1971-1972年雨季的反常——主要是1972年的主要雨季(kremtrain)的雨量過少,以及1973年春季的乾旱所造成的主要農作物減產是造成這次饑荒的主要原因。關於這次饑荒的更詳細描述,可以參見Holt,J.and Seaman,J.(1975,1976,1979)的相關著作。 現在的衣索比亞經濟落後。農牧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衣索比亞是咖啡的原產地,咖啡至今仍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年產量一般在 20 萬噸左右,其他經濟作物有油菜籽、豆類、小麥、玉米、高粱等。糧食基本自給。畜牧業比較發達,牲畜存欄量居非洲首位。 此外,衣索比亞 44%的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50%人口每月糧食不足15公斤,平均每年約500萬人需糧食救濟。
衛生情況
衣索比亞人民平均壽命 47.6歲,嬰兒出生死亡率 11%,全國僅有22%的人口有安全飲水。愛滋病感染者近300萬人,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南非及印度)。能享有醫療服務的人口只有51%,平均每 36,954人僅有一位醫生,每5,266人有一張病床。 跳蚤是旅客需要面對的問題,對遊客來說的重災區是 Lalibela(拉利貝拉)。另外乘當地公共巴士亦屬高危。傳染病還有瘧疾、登革熱、甲型肝炎、痢疾等。
2010-06-14 22:47:50 補充:
污染
[農業污染]
衣索比亞農民的不良生活習慣:動物和人共用統一的水源,使原本就緊張的飲用水受到了污染。
[含鉛汽油]
衣索比亞還在使用污染性強的含鉛汽油,衣索比亞對進口石油極為依賴
[氟化物]
氟化物對野生動物和家畜的影響多見於工業排放的環境中。土壤中的氟則主要是由於長期使用含氟化物磷肥。在氟化物工業排放地區,存在潛在的氟化物污染場的危險性,並且由此引起的家畜氟中毒並不少見。在東非裂谷湖的某些地區水中氟化物的含量更可高達280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