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修持[禪波羅密]?正確方法??

2010-06-09 8:55 am
請問如何修持[禪波羅密]?正確方法??

詳情?

具體方法?

願一切眾生修持[禪波羅密}無礙。^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參考:>


禪波羅蜜
 (術語)Dhyāna-pāramitā,六波羅蜜之一。舊譯定度,新譯定到彼岸。謂禪定乃渡生死海,到涅槃岸之行法也。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更新1:

小弟已知自己今生和 禪宗之見性法門無緣了...... 所以小弟更要精進修持[六波羅密]啊! 願一切眾生修持[禪波羅密}無礙。^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更新2:

請問還有補充嗎?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啥......

回答 (3)

2010-06-13 10:20 am
✔ 最佳答案
夫學佛修行切忌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必須要清楚認知佛陀教導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若一味不求甚解地積極追求修行的成果及境界,極容易會出現偏差,古德云:若無名師指點修禪心法,或非上根之器,單憑自我猜想,則十去九差已!

學佛修行權分三類:
1. 求福樂者修人天福

釋迦牟尼佛教導一切人天諸眾生應發心皈依佛、法、僧三寶。
認識宇宙因果變化規律,掌握修行方法,努力止十惡,行十善,積極創造美好明天。

2. 求解脫生死煩惱者修小乘禪

釋迦牟尼佛教導一切久種善根,智慧漸現的修行人,令他們明白世間一切事物雖會出現,但盡皆是無常變遷,絕不永恆,只是眾生本有知覺盲目貪戀(無明妄執),以致被變幻無常的痛苦煩惱永遠牽纏,為了令修行人完全擺脫一切煩惱,佛陀便會教化他們如何去淨化妄執,覺悟人人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顯現永恆真實的圓滿知覺。
舉例:
我們的佛性,本來清淨,好像一杯清水;但是無始劫以來,我們這個身軀積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好比將大量泥沙、墨汁、石頭、鐵銹放入水中;五蘊貪念熾盛,堅執無數的妄想,攀緣追逐,猶如用手不停地去攪動這杯水,混濁了這杯水,當然這時再也不能看見清水了,然而清水其實仍然存在,如果我們想清水再次顯現,必須不要再攪動這杯水,所謂「戒」,攝心為戒,「注意」,當我們開始靜下來的時候,妄想的念頭一定會不停出現的,只要不理會它,不受它干擾,不用多久,它就會慢慢沉寂下來,然後再慢慢沉澱,重的東西就會下墜,這個過程叫做「禪那」。禪,就是:止、淨、濾,過濾的意思,所以叫止觀,停止一切的執取、妄想、攀緣,只是做觀察「注意」,觀到什麼程度?觀到連觀察的心都清淨,所謂能觀之觀都清淨,「能(能覺之心)、所(所覺之物)兩忘」的時候,清淨就顯現了,就如這杯水慢慢沉澱,所有的東西都沉寂下來了,你會發覺,原來水裏面有那麼多垢穢的東西,有墨汁、有鐵銹、有泥沙,因為你再不攪弄它,便能顯現清水的本貌了。這個淨化過程,名為精神的淨化,靈性的解脫。
所以八正道的「禪定菩提分」—是指導求出世間修行人如何透過觀照達到身心無染,精神心性逐漸澄淨,安住不動境地,得正住持。

3. 求證無上菩提者(大乘菩薩)修大乘禪

釋迦牟尼佛教導一切大乘菩薩應發大菩提心,必須常覺不迷,無染一切不實幻境,但同時為了救度十方三世一切執迷眾生永處生死煩惱,必須興起無量的慈悲喜捨心,以無量如幻身軀發恆河沙大誓願,恆順一切因果演變,廣度無量眾生,顯現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成就圓滿福智,畢竟成佛。

六波羅密
一、布施波羅密 — 對治慳貪之習氣
菩薩以一切眾生為子女、父母、眷屬想,故此興起無量的慈悲喜捨心,於有情界力行鐃益,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受眾生,常行調伏、利益、教化、勸導、幫助、鼓勵有緣眾生,令其離苦得樂,覺悟成佛,而絕不冀望任何回報。

二、持戒波羅密 — 對治行惡之習氣
依照佛陀教導之各種律行細則來戒備監察自己的行為,遇有違犯,即行懺悔,努力修改,力求完美品格。
菩薩之三聚淨戒是:
1. 攝律儀戒(止一切惡)
2. 攝善法戒(行一切善)
3. 攝眾生戒(度一切眾生)

三、忍辱波羅密 — 對治執著煩惱之習氣
忍 — 安然接受,默然不動。
辱 — 一切不如意的逆境。
1.伏忍(調伏煩惱忍)—
菩薩通達因果,深知一切不如意之果報,皆是惡因之所招感,無從避免,因此勇於面對逆境,接受果報而不生煩惱。
2.順忍(恒順眾生苦難忍)—
菩薩捨清淨,入惡世,知穢土,順煩惱,能包容惡業眾生的愚昧堅執,難化剛強,以慈悲心安住恒順一切逆境煩惱,廣度眾生。

四、精進波羅密 — 對治放縱懈怠之習氣
菩薩勤求覺悟,誓救眾生,心念從不捨離,精進勇猛無畏,力行布施、持戒、忍辱波羅密,廣習一切佛法善法,利樂眾生,無有疲厭。

五、禪定波羅密 — 對治精神散亂執迷之習氣
菩薩雖力行饒益眾生之世間有為法,但同時亦明白自己的身體與及六種攝受外境之能力:眼、耳、鼻、舌、身、意,連同五種蘊藏的力量:色、受、想、行、識,甚至身體以外的一切境界,皆是因緣果報的暫現,猶如夢幻一般本不真實,覺心明照,精神無染一切幻境,放下淨慮,離我及我所,體證種種清淨三昧(正定現前)。

六、般若波羅密 — 對治無明愚癡執著的習氣
菩薩念念覺照,觀破一切幻境妄執,雖見一切相,無染一切相,雖行一切法,無染一切法,於一切時,一切境,盡知一切世間之生滅現象,自我的觀念,人我的對立,皆是因果變化的虛妄幻象,寂然常照,體證無生,而這種常覺不迷的真實智慧,便是世、出世間的大智慧。

大乘菩薩一體並行六波羅密名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真能度世,得不退轉位。
參考: 如欲了解大乘十波羅蜜 請登入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弘法網站 http://www.bddc.hk/course_3_2.php
2010-06-09 9:32 pm
請問如何修持[禪波羅密]?正確方法??

波羅密是"到彼岸"。
故欲修六度,要有波羅密味。
如布施波羅密與布施二者有所不同。也就是布施無波羅密味,則非布施波羅密(度)。

因此欲修修持禪波羅密
1.先要發菩提心,要有到彼岸的態度。
2.前四度要有少分修持---建立資糧道。
3.再問自己,到底為何要修持[禪波羅密]---建立正知見。
4.要跟隨一位有習禪的善知識在旁學習。
5.而後,就踏實依善知識教導學習。

哈哈,好像有說等於沒有說。
其實,修持[禪波羅密]不宜依經檢讀修練,應依止善知識修練。
離此,難有大成就。
2010-06-09 8:16 pm
由於科學的充分開發,導致物質文明的發展,教育的提昇造就許許多多的新貴人才,然而在這廣大的教育之中,卻沒有一種教育引導
圖片參考:http://www.zgs.org.tw/epaperSystem/periodical/9612/imgaes/epaper3/epaper3-8.jpg
我們正視生命的起滅,所以當佛陀告訴我們要解決世間煩惱,有二甘露法門:「不淨觀」及「數息觀」時,我們怎麼修都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凡事用腦而不是用心了,開發思維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24小時不斷地思考,一種潛伏的不安、怕被社會淘汰的恐懼佔領著身心,讓我們無法集中精神在「數息觀」上。也因為我們的物質享受,一直處於美好的狀態,好還要更好的結果,讓我們無法面對自身不淨的事實,更遑論接受「不淨觀」的修習了。

  在南傳佛教國家裡,對修行人來講,有信眾願意捐出自己的肉體來供修行人修習「不淨觀」之用,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此修行人也都願意把握這自我修行提昇的機會
,從屍臭、生蛆、屍水、屍體變形到完全腐化成一堆白骨
,這種恐怖的歷程都必須要求自己一一去面對,真不是一
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對於自小在美好物質環境中長大
的我們,更是刺激和考驗。

  記得第一次嘗試閱讀「不淨觀」書籍時,因為裡面刊有修習「不淨觀」的照片,才看一張照片我就忍不住的吐了出來,真是慚愧極了,被大家拿來當做笑柄,可是又有多少人敢單獨面對這樣的情境,日日夜夜地修習「不淨觀
」呢?恐懼、害怕、毛骨悚然本來就是有情眾生,遇到危險所產生的自然反應,因此佛陀又教導我們,當自身出現這些反應時,要修習「八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既「六念」之外再加上「念入出息、念死」。

  修習八念法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的許多不美好,讓我們試著放下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才能理性地面對問題
,進而釐清並解決問題,問題既然得以解決,那麼還有什麼煩惱可言呢?如果能再進一步地仔細觀察,問題從何產生?我們的不安、恐懼又是從何產生?如此一路追蹤下去
,我們將發現其實最醜陋、不淨的,不是外面那個會腐爛的身體,而是我們裡面的那個「心」,只因為它包藏在身體裡面,不易讓人發現它真實的樣子,而眾生的思想、觀念在經過長時間的洗染後,更忘了「心」它本來的面樣了
,所以人到了某些年紀,會特別懷念小時候的純真或年輕時的那股傻勁,可是就是很難面對當下的那個自己,冷靜想想在這成長變化當中,我們是不是少了什麼該承擔的?多了什麼不應該有的?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釋禪波羅蜜修證第七之五》中也曾如此提到:「當知八念隨修一念,即得入道,不須餘習,菩薩為求佛道,故行是八念,心無依倚。大悲方便廣習法門,以化眾生,當知八念即是菩薩摩訶衍也。」因此我們相信,「八念法」在我們驚慌失措時,可以當做柱杖;在迷失人生方向時,可以做為導航;當抉擇出現兩難時,是最可信賴的善知識;「
八念法」將我們的心引向光明、趨向純淨,逢緣遇境時,智慧越來越深廣,時常心存八念法,可除怖畏、修福慧、現證解脫安樂,何樂而不為?


2010-06-09 12:17:52 補充:
可以修大念處經

修习死念处的悲希卡樂

此世界盲瞑,能得此者少;
如鳥脫羅網,鮮有昇天者。
【世品 (第 174 偈)】
參考: http://www.zgs.org.tw/epaperSystem/periodical/9612/epaper3-8.htm,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My%20Documents/Downloads/T0AAK_8.pdf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18: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609000051KK000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