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辛棄疾 青玉案 元夕 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主題,修辭手法

2010-06-06 5:59 am
急求辛棄疾 青玉案 元夕 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主題,修辭手法
萬分感激

回答 (1)

2010-06-06 7:15 pm
✔ 最佳答案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曆城(今山東省曆城縣人)。從小生長在金兵占領地區。其祖父辛贊,經常給予抗今復地、洗雪國恥的教育。20歲那年,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爲首的農民義軍,爲耿京掌書記。後歸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縣),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在歷任地方官期間,重視發展生産,訓練軍隊,爲北伐積極做好準備,表現出非凡的軍事和政治才幹。因此受到朝廷當權者忌恨。被罷職,閒居在信州上饒(今江西省上饒市)前後近20年,中間雖短期出任福建安撫使等職,但很快就被罷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勢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
辛棄疾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詞中深入的反應了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爲主,善於用典,也善於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爲南宋詞壇最傑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青玉案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注釋】青玉案:詞牌名。花千樹:形容燈火之多,如千樹繁花齊開。寶馬雕車:指觀燈的貴族豪門的華麗車馬。鳳簫:《神仙傳》載,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簫作鳳鳴聲,引來了鳳。故稱簫爲鳳簫。玉壺:比喻月亮。蛾兒雪柳:元宵節婦女頭上戴的裝飾物。闌珊:零落。


【賞析】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豔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物件,而只是陪襯。最後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啓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
聯繫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於被罷職閒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萬千顆樹上閃著紅亮的燈光,晶瑩耀眼,千家萬戶門前紅燈高照,晨星燦爛。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火樹銀花不夜天」。開篇詞人就描繪出了一幅燦爛繽紛的元夕畫面。
「寶馬雕車香滿路」:載著達官顯貴和家眷的裝飾華麗的車子,由一匹匹的駿馬拉著,一路香風四溢,這是一片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樂曲悠揚,鳳簫聲聲,伴隨著皎潔的明月的運行,通宵達旦的人們舉著魚形、龍形的燈籠載歌載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在這繁華熱鬧、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的元夜觀燈的女人們,像陣陣清風,帶著盈盈笑語,縷縷幽香,歡天喜地朝前奔去。
「衆里尋他千百度」:在那衆多的遊人中一一辯認,千遍萬遍的地尋覓著那個人兒。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要找的那個人卻站立在燈火零落稀疏沒有禮花飄落的幽僻地方!
至此,讀者已經意識到前面用大量筆墨,極力渲染元夕的熱鬧繁華,節日的流光溢彩,目的不在寫景,也不在抒情,而是爲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而這個人不慕繁華,品性高潔,在人們趨奉競進之際,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受到朝廷冷落,不肯趨炎附勢、不願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詩人自己!這是辛棄疾屢遭排斥後,借元夕所見以自述情懷,立意甚高:進則轟轟烈烈,驚天動地;退則斯人獨處,自甘淡泊,安於寂寞。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6: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605000051KK016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