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梵蒂岡城國(拉丁語: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義大利語: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前身為教宗國,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內飛地城邦主權國家,為羅馬天主教會的中央政府以及聖座的所在地。作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岡也是全球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
梵蒂岡自1929年開始被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是教宗的駐地所在。城內設有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既可能指梵蒂岡城國,又可能指這片得此名已久的地理區域,還可能是指聖座,也可能指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最後亦可能指教宗的居所。總而言之,此詞含義變化多端,端看其使用的場合。
雖然教廷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條文,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過去,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一直到義大利加入歐元區為止。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卻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梵蒂岡,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早在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就以此成立了半世俗政體型態的「教宗國」,範圍廣及義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義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聖座於義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半島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之後,更主導成立了義大利王國。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義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義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義大利王國,甚至不准信徒參與義大利王國的公職。
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掌握義大利政權後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聖座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聖座與義大利政府間多年的困擾。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義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廢除拉特蘭條約,不再自動採納義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聖座是中華民國(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教廷召回駐中華民國大使葛錫迪主教,改派公使銜代辦駐台。1985年7月復改派參事銜代辦駐台迄今,僅派出參事銜代辦的等級。臺灣前駐教廷大使吳祖禹的形容,台梵兩邊的關係猶如風中的蜘蛛網,隨時都有遭吹斷的可能。自若望保祿二世在1980年代末期大力推行的「東進政策」,教廷趁東歐和前蘇聯瓦解,共產主義式微之際,全力改善和東歐及共產國家的關係,可以得知,教廷在宣教的立場上,不但不會放棄任何時機,而且有一定的策略。基於宗教立場,信眾人口眾多的中國大陸,自然是教廷當局極力往來的目標。
在上段提到,教廷的外交方針是不與任何邦交國斷絕關係(維持國家承認)。不過,對教廷而言,目前對於台灣的外交承認,是認定在台灣的政府為中國的代表。一旦與中國大陸政府完成建交協議,「隨時」可將駐台灣的大使館遷往北京。換言之,一旦教廷,與台灣斷交,那不過是將大使館由台北遷至北京,並非意味教廷撤銷對「中國」的國家承認。如何妥善處理對兩岸之間的關係,一直考驗著教廷當局。
梵蒂岡是一個隆起的小山崗,羅馬帝國時代,從卡里古拉皇帝到惡名昭彰的尼祿為止,在梵蒂岡廣場上展開了駕馭馬車的競賽運動。根據色涅加的記載,暴君尼祿,在這廣場上,在陰森可怕的火光下,把活生生的人當作祭品。又接一個悠久的傳說:伯多祿宗徒來到了羅馬,在帝國的心臟地建立了教會之後,就是這樣被殘酷地處死的。羅馬主教格肋孟多在公元一世紀末,曾寫信紿格林多教友證實了這件事。敘利亞的安提約歐基亞主教,聖依納爵,在他從士米爾納寫紿羅馬教友的信中,也證實了這件事。書信約在公元一O七年,即特拉讓皇朝時代寫的。
根據公元三世紀初另一個傳說,伯多祿是頭腳倒置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從大堂底層,梵蒂岡墓窟中的一塊十五世紀的浮雕上,可以看到這個事跡。史學家歐塞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史實,即當時羅馬司鐸卡伊和斯的一份文件,證明伯多祿的墳墓是在梵蒂岡山丘上的。這一文件已被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