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10-06-04 4:24 am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問: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更新1:

應無所住乃果地聖者之智德,一切法不曾離開其形,反倒是能說皆非,但又不異其真,今見多位賢者提供自己的見地,後學在此向大家說聲謝謝! 此題開放票選,只因全部皆應本心而出~

回答 (26)

2010-06-04 9:11 am
✔ 最佳答案
請問: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吃飯 不是為了色香味 而是延續生命的食用

休息不是貪圖高廣華床休息為了讓色身能在明天走更遠的路

轎車美妻 非虛榮所得 而是感余心靈清淨無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參加水陸不是因為要增長德行而是希望興隆佛法 佛光普照

....大約心得分享就是將子摟!!!!
共勉之!!!!

2010-06-04 01:13:12 補充:
所以要吃飯要睡覺要參加水陸 修行要像吃飯無怨無悔還要開心期待......

各位師兄弟 共勉吧
參考: 學習佛光山慈悲精神
2010-06-05 7:47 a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0-06-05 4:43 am
菩提薩埵 frank 大德:

初學小瓜什麼都不懂,但曾很"震撼"地在一篇文章中感深受到「空」的意境。再從中延伸至「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境。但也僅止於意境…

這文章在:http://tw.myblog.yahoo.com/gain-money/article?mid=7291&prev=7292&next=7290&page=1&sc=1#yartcmt
2010-06-05 4:11 am
知道就好!!

知道就好!!

知道就好!!
2010-06-05 3:29 am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問: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秉公好友您好: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的樣子?【當您不喜歡或極厭惡之事,而您週遭親友要您幫忙或強迫您做此一事。而您一介爾轉念為喜歡之事,並且非常努力的完成他的寄託。】....大慨就是如此吧!.......阿彌陀佛


2010-06-05 3:29 am
日常生活
坐樣影坐
站樣影站
行樣影行
樣子一致
2010-06-04 9:52 pm
稍明此義者很多,真的要表現出來!哈哈!我認為很好玩~

2010-06-04 14:26:27 補充:
啊~對了!

阿哉???


嗯!差不多是這個味道!

2010-06-05 01:11:41 補充:
023意見者

好像知道很多喔!
2010-06-04 9:46 pm
好無聊~
秉公有沒有好玩的?

2010-06-04 14:11:07 補充: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問: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我想一下喔................






啊~對了!

阿哉???

2010-06-04 14:32:24 補充:
阿哉是---->http://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D02489433
2010-06-04 7:38 pm
活在當下,

自在圓融,

在地球的元素中,

自己(與大我)是主角,

與人,事,物的聚集合諧,

呈現自己(特徵)是誰的.


2010-06-04 7:25 pm
都拿來討論了
還有什麼應無所住?
一張口開蓮花香 一雙手勤做善事
一顆心有情有意 一輩子歡喜自在
2010-06-04 5:37 pm
如同
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

2010-06-04 5:30 pm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應無所住」的「應」字,往往被人誤解作「應當」、「應該」的「應」字。其實不然,這個「應」字是「應緣接物」的「應」,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付一切事件,接應所有人物,都要心無所住,蕩然無染。而不是只告訴我們在理地上應該或應當無所住著的。我們倘能應緣而無所住,則恆沙妙用的靈活真心自然無所遮蔽地時時現前了。
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沒有樣子,心空空的,意淡淡地,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去!
真淨文云:「佛法至妙無二,但如實知自心,則究竟本來成佛。」有頌云:
佛性天真事,誰云別有師?
穿衣吃飯處,謦咳掉臂時,
惟吾自心用,何嘗動所思,
眾生皆平等,日用自多疑。
又云:不擬心思量,一一天真,一一明妙,所以迷自心而眾生,悟自心即成佛。
2010-06-04 5:25 pm
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先說答案:
我們凡夫只要仍然住世生有
嚴格的說
即無隨時任運無住而生的可能性(像個樣當然另當別論)
無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薩才做得到的事!!!
我們身為學人
只能做到以”無為法”逐漸擇滅而逐漸入於清淨涅盤而已
應無所住是理想,是目標,是結果
日常生活中也只能短暫偶而不自知的出現
甚麼時候?是甚麼樣子?
後學思維良久,供大德參考….
有二個時候
1. 萬念俱灰大澈悟而不願住世之時(通常是遭遇極大挫折)
2. 入定而且是滅盡定之時
甚麼樣子~~~獨見淡鵝黃心輪升起

住世期間是無法完全做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的
因為法的範圍太廣大了
何以故?
心有五法,作意,觸,受,想,思
先不說觸,受,想,思
光說作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不可能了(除非對於"住"的意義有所不同)
法有八十七若假若實法
無法不住任何法
只能依無為法逐漸擇滅而入清淨
若能時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等到無六識身而證得法身以後再說吧!!!
無相而後方能無念,無念而後才能無住我們還差得遠,老實點最好
2010-06-04 4:17 pm
這段經文,是本經的中心思想,是般若的精華,亦是通往寶所的正道。發菩提心的菩薩,應該循此正道向前邁進,努力克制自己,放棄主觀,取消私欲,一切無住無著;然後積極展開利生工作,建立福利事業,輔助社會,饒益眾生。同時,更要為人演說佛法,續佛慧命,令佛法久住世間,作人天眼目,苦海慈航。

有人認為本經談空,何止不解本經的要義,簡直是很嚴重的錯誤。當知本經所說,是真空不空,是以佛於前文,詳細闡明無住法之後,總結言:「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凊淨心。」

「是故」二字,是承上起下之詞,用以總結以上所說:離相度生,無住布施之法。「諸菩薩」指權乘菩薩,發大乘心者,「摩訶薩」指實教菩薩,發最上乘心者。無論是發大乘心的諸菩薩,或是發最上乘心的摩訶薩,皆應如前面所說:無所住著,而生起清淨的心。前文佛已詳說:佛的身相不可得,佛果菩提不可得,小乘四果不可得,大乘修因、授記作佛,以及莊嚴佛土皆不可得;所以無論是權乘或實乘菩薩聞之,皆應離情去執,生起無所住著的「清淨心」,不應再執著色等六塵境界而發心。

清淨心,即無所住著的心,菩薩心中稍有一念住著,即是污染,不得清淨。大智度論說:「畢竟空,即究竟清淨。」因為般若妙心,猶如明鏡,若住一塵,便有污染;一塵不住,則朗然明照,就是畢竟空。然而,畢竟空的清淨心,又是甚麼?佛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這樣,才算是清淨心。

「應無所住」,是有無皆遣,人法俱空。何止對世間有形相、可見聞的事物,不應貪戀執著;乃至出世間一切不可見、不可聞、無形無相之法,亦不應該住著。如是外不住塵,內不執根,根身器界二皆空。此即是依實相般若理,所起的觀照般若智,能夠深達諸法空性,不再執著一切色心內外諸法,故言:「應無所住」。
但菩薩為度眾生,必須生起慈悲心,喜捨心,平等心,廣修布施等六度萬行,以利益眾生,故言;「而生其心」。即是依實相般若,所起的方便般若。

菩薩以觀照般若,見諸法空相,知一切法不可取,無所住著。以方便般若,隨順俗諦理,不捨慈悲,入俗利生;但不見有能度的我,亦不見有所度的眾生,心不住著,謂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是真空,不住一切法;而生其心,是妙有,能生廣修六度萬行之心。以真空不礙妙有故,無住不妨生心;妙有不礙真空故,雖生心而又能無所住。此正是金剛般若事理無礙,真俗圓融的中道第一義空。能如是發心,如是修行,何止是菩薩,而且是摩訶薩。

昔日六祖惠能禪師,聽五祖弘忍禪師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即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物?自此明心見性,成為一代祖師。

據此事實證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確是明心寶鑑,般若要旨。現在,我們聽講或閱讀此金剛經,若能無住而生心,雖生心而無所住,破我執,離四相,以清淨的信心,實行布施持戒等六度,自利兼他,則其功德利益,實在不可思議。
2010-06-04 3:31 pm
秉公大德法安

嚴格說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無念的人(登地菩薩)才做得到的事
我們平凡學佛行者只有偶而才會發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事…….因為心無法保持「無所住」

至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佛陀~歷代祖師吃喝拉撒與平凡人沒什不同
不同的只是平凡人看不到的「心」

小小心得提供參考
2010-06-04 12:10 pm
呵呵~眼見稟公能者要跌倒了...後學不假思索趕緊攙扶 ......
參考: 呵呵~自然反應
2010-06-04 9:56 am
無所住
日常生活不要把心思放在 貪心 愛恨 名利上
不要浪費心力去煩惱瑣事 實行五戒 過十善的生活
心漸漸踏實穩固 自性才能顯現
生其心
生起慈悲心
禪法不是容易
光要過一日無 貪 嗔 癡的修行都很難辦到 這都是果報
2010-06-04 8:52 am
飢來吃飯困來眠 如此罷了
2010-06-04 8:16 am
若說個大概~
應無所住~於日常生活中~
即前念與後念之間的空檔吧~
末學淺見~

阿彌陀佛~
2010-06-04 7:07 am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這個字,在這句話,我會解釋成"想法",光在道上直著行,風在空中任飄凌,如果將所有色相及光與風拿掉,剩下的就是空無,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會解釋成"對任何事情,不要先因色聲.......存在的意識而產生想法",這樣會產生偏頗的想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以空無的意識,依空無的特性而產生想法


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寧靜包容,和善助人,不人云我云,不隨風起浪,秉著大無畏的精神面對日常生活

提供參考 祝福各位
2010-06-04 6:10 am
一般生活應該與常人無異,但這是末學推測,作不得數,聖賢境界實在是無法測度!

但能了解的是: 祂並非依靠散位獨頭,念力等第六識的特性來表徵, 因為那還是有所住所生的心, 只是並非攀緣外境而已!

起用,是非常艱難的一環;凡夫尚能以勇猛等法串習達到短暫無心,但卻無法起用!

有曾試過專心一致, 但絲毫不能起用,完全無法在生活中應用; 這就是凡夫不能自在的劣境.

非常期盼能有大德描述這種境界相,末學實在有許多問題衷心請教!

願 眾 吉祥

2010-06-04 13:59:32 補充:
回覆 菩提薩埵 大德

大德的解答,末學應能了解; 因為那就是末學的劣境,完全不得自在!

非常願意版上大德描述這 "無住生心" 的日常作息, 因為這日常作息包含萬物萬象,隨手一捻即是究竟佛法,或許能描述的大德,末學可以透過祂巧妙文字敘述,能一窺久思不解的問題

願 眾 吉祥

2010-06-04 21:39:33 補充:
感謝 小瓜瓜 大德分享

後學已拜讀,部分內容確實能理解,有些部分再讓後學琢磨琢磨

願 吉祥

2010-06-04 21:55:01 補充:
很多大德的見解也都入理

但絕大部分似乎仍是義理之論,或者揣摩之說; 較少是自述自說,真的很可惜!

可惜的是,能夠飽讀聖典,是第一等福報!

但是,卻少做自己,錯過這第一等功德!

末學也是....

願 眾 吉祥
2010-06-04 5:31 am
請問: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答: 有個什麼樣子叫做有所住, 勉強說, 就是沒什麼樣子, 也就是說什麼樣子都是.
大概就是這樣子啦!!
處處無心即無所住, 所謂眼見如盲, 耳聞如聾, 外境入於心, 清清楚楚, 一離即空無一物.

2010-06-04 13:31:55 補充:
frank 大德 果然是老實修行者, 令人佩服. 底下是我的看法, 僅供參考.

一般生活應該與常人無異,但這是末學推測,作不得數,聖賢境界實在是無法測度!
=== 一般生活外貌與常人無異, 但內心世界則大不同. 例如: 常人有怖畏心, 諸菩薩摩訶薩無怖畏心. 常人對切身之事念念不忘, 諸菩薩摩訶薩無切身之事, 故對一切事皆無所著. 聖賢無境界, 故無法測度!

但能了解的是: 祂並非依靠散位獨頭,念力等第六識的特性來表徵, 因為那還是有所住所生的心, 只是並非攀緣外境而已!
=== 有依靠即有所住.

2010-06-04 13:32:01 補充:
起用,是非常艱難的一環;凡夫尚能以勇猛等法串習達到短暫無心,但卻無法起用!
=== [起用]是方便說, 若有起用, 即成有為. 凡夫之短暫無心有如草木, 故無法起用! 非真無心, 真無心者, 無[有心] 亦無[無心]. 真無心者, 自能起用, 而實無起用.

有曾試過專心一致, 但絲毫不能起用,完全無法在生活中應用; 這就是凡夫不能自在的劣境.
=== 諸菩薩摩訶薩無[專心一致]這回事, 專心一致已落有為.

2010-06-04 15:43:32 補充:
frank 大德

真講起來就是一個字---空.
心若真空, 一切自解.
祖師大德之間的機鋒對話, 只在表現這個空, 以心印心, 亦是印證心空否? 兩人心空即契合, 一人不空, 或兩人皆不空, 焉有契合之理?

日常作息最常見的就是吃飯睡覺, 凡夫與諸菩薩摩訶薩都會吃飯睡覺, 外貌看似一樣, 但凡夫心不空, 所以錯認吃飯睡覺為實有, 因各人喜好不同, 而產生各種佳餚名床, 善惡業亦由此生. 諸菩薩摩訶薩心空, 身雖吃飯睡覺, 心無吃飯睡覺這回事, 其他任何事亦同, 故無善惡業, 心空方能不執著, 心空方能無所住, 心空方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以上所說之空為第一義空, 方便說說, 勿做實想)
2010-06-04 5:18 am
五個字 作你該做的
其他的你有能力 就多做些 沒能力就隨緣
2010-06-04 5:08 am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問:於日常生活中應無所住大概是什麼樣子?

整句講解:
諸位大菩薩,應該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住在外在的行行色色生起(見到)『心性』(如來藏、或智慧、或真如本性、或一真法界),也不應應該在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上生起(見到)『心性』(如來藏、或智慧、或真如本性、或一真法界),應該在沒有住在(攀緣)任何六根接觸六塵上面生起(見到)『心性』(如來藏、或智慧、或真如本性、或一真法界)。

問日常之中無所住是什麼樣子?
應該說在日常生活中在無所住的時候,所生出來的心,是什麼樣子?
當你1.自言自語的時候。2.心中湧現一首歌曲的時候。3.心中湧現一句成語的時候。
這三種現象都不是六根接觸六塵而起的,是從內心裡自然產生的,就是心在『無所住』的時候產生的。這就是(如來藏、或智慧、或真如本性、或一真法界)。
為什麼內心會湧現1.自言自語。2.心中湧現一首歌曲。3.心中湧現一句成語?這就是你自己的(如來藏、或智慧、或真如本性、或一真法界)在對你提出提示。
為什麼要對自己提出提示呢?
在下列這幾種狀況時,自己的(如來藏、或智慧、或真如本性、或一真法界)會對自己提出提示。
1. 對一個問題產生疑問的時候?
2. 剛決定一件事情要怎麼去做的時候。
3. 剛做完一件事情的時候。
1.自言自語。2.心中湧現一首歌曲。3.心中湧現一句成語,這些就是答案。你要從這裡面代表什麼意思去思考,這首歌的歌詞是在講什麼?這句成語是是解釋什麼?它代表的意義,就是你要找的答案。


2010-06-04 11:08:20 補充:
『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個「易」指【易經】的本體『太極』而說的,就是佛家講的『真如本性』,「無思也」沒有思想。「無為也」沒有種種的行為造作。「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感應,就能通達天下之故,「故」是指事情。就是『真如本性』一感應的時候,就能通達天下的萬事萬物。證到『真如本性』的人,靠著自己的『真如本性』感應,能通達天下萬事萬物。只要對一件事情認真去思考,憑著『真如本性』對自己的提示,就能得知這件事情的真相。那天下萬事萬物,都用自己『真如本性』去觀照,就能瞭解天下所有事情的真相。

2010-06-04 11:13:38 補充:
另外佛家的祖師大德也常說一句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指著『真如本性』,『寂』就是「如如不動」,『真如本性』在那裡「如如不動」。『照』就是『真如本性』的功用,就是前面講「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中的「感」,要想一件事的時候,用『真如本性』中『照』的功用,就能「感應」,通達那一件事的真實情形。
2010-06-04 4:44 am
般若行,正表般若波羅密,即在行住坐臥之中,處處可見,但無可言說,只如是而已。可知般若功行,全由裡面發出,不能絲毫做作。所謂蘊於中,形於外,神露於不知不覺間,絕不著意,正表無住的意境,般若妙用,全盤披露,這是佛不開口的說法境。以上回答,是不得已而說,不是佛的執有;即非,是言本來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為不可斷滅了去,一切原不過是個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處哪一點,能離了名字?總是個名在那裡布弄,世上千千萬萬的我見我執,人事紛紜,都是自上名的當。明明說是名,明明虛幻不實,但愚人總跳不出這圈子去,因此苦無盡期。佛要我們深悟般若無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間法出世法,輕輕用是名兩個字,一刀斬卻,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後不斷滅,如鳥飛空中,雖有來去諸相,卻無跡可覓。這是金剛般若經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無一事不圓滿了。

講到般若,是說心的靈用,絕無定法,不可測知。你用意識去分別它,就不見了。正如龍戲大海,翻騰飛舞,沒有你捉摸處。


收錄日期: 2021-04-30 14:54: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603000010KK074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