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因為儒家提倡積極入世的思想,很少文人雅士會在詩詞歌賦中提及生不如死。除非是自感將死前又或者是作激勵之語。
曹植 《贈白馬王彪》其五算是傷感中最接近生不如死的詩:
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人生處一世,忽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至於自感將死慷慨高歌的,
有譚嗣同的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正說明屈辱的生不如死去的痛快。
或者是唐寅(唐伯虎)的伯虎絕筆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至於作激勵之語的,有以下兩首:
清詩選評中曾記載江陰無名女子的題城牆詩: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不肯降。
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又如李清照的無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010-06-01 20:38:32 補充:
補充解語?閣下的意思是指語釋?
2010-06-02 13:51:48 補充:
語釋這回事,本人很久沒有做過了,如有不清楚之處,還望指出。
曹植 《贈白馬王彪》
漫長的嘆息所為何事?那是因為上天的旨意和我的意願有所違背。
上天把我的兄弟奪去,我無奈地想起曹彰已死去,不會回來,不禁嘆息起來。
想曹彰的魂魄已回到他的故國了,只是他的靈柩卻竟然寄放在京師中。
唉~生存的人(指作者和白馬王)轉眼即逝過去了,死後的(指曹彰),身體自然衰落磨滅。
人生的短暫在世界的恆久中,就像晨曦的露水那樣易於晞乾﹑消失。
如今我已近晚年,逝去的日子已無法追回。
我自感非金石,不會永垂不朽,只有無限地嘆息起來。
2010-06-02 14:12:47 補充:
譚嗣同的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詩要語釋很困難,因此採用意釋方法。
臨死前,令人想起自古名士面對生死存在的做法:
如東漢的張儉,他受黨錮之禍牽連逃命,因此歸山退隱,獨善其身。
又如杜根,遷怒太后,詐死逃命,忍辱偷生。
至於我,與其像這樣人般屈辱地生存下去,倒不如死去般痛快。
橫刀一揮,盡管人頭落地,但我仍慷慨高歌。我雖然死去,但卻留下蕩氣迴腸的肝膽之氣。
2010-06-02 14:15:26 補充:
唐寅(唐伯虎)的伯虎絕筆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既然人未死前,也要經歷種種分離。
那麼人死後歸於地府,即使要陰陽相隔又如何呢?
在我看來,無論在人間和地府都是像漂流於異鄉般陌生疏遠。
2010-06-02 14:26:46 補充:
清詩選評中曾記載江陰無名女子的題城牆詩: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不肯降。
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首二句描寫戰爭後之景:
戰後傷亡慘重,白骨遍野。我軍士兵雖不敵,但卻堅忠不二,寧死不降。
我希望告訴那些經過戰場的行人,你們別因為屍臭而掩鼻,因為這些從死人身上散發的味道較從苟且偷安的活人的更香呢
2010-06-02 14:28:30 補充:
又如李清照的無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活在世上,男子應以作麼傑出的人為目標,
死後,亦應以鬼中英雄為傲(即死得有價值)
這令我不禁想起項羽,寧死也不願意過江東。
2010-06-02 15:55:15 補充:
若說所有人在生不如死之時均寫不出詩,未免太片面。人是否去到生不如死的地步,別人是無從得知的。惟一可知的,是那文學作品散發出的味道和感情是否感染你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始終文學講究的是感性的領會,而非理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