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灣歷史
最早定居在台灣的原住民.其文化與海洋息息相關.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的資料.及一些研究,台灣原住民與太平洋區域住民.如馬來西亞.菲力賓.尼西亞等地.的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也稱印度尼西亞語系.而中國華南地區並不屬於南島語系.由人類學及古文化的角度.台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
荷西殖民時期
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開始零星遷往台灣謀生。台灣再1624年至1662年間被荷蘭人殖民.北部也曾經為西班牙占領.在這段期間.鄭之龍也大規模組織福建人渡海拓殖台灣。
鄭氏治理時期
鄭氏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軍圍降荷蘭之部隊,經鄭氏三代統治台灣至1683年降清為止,統治時間前後共23年。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迫使荷蘭殖民總督揆一於1662年2月1日(黃曆12月13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自此台灣歸為鄭氏政權治理,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改赤崁建都為東都明京,即今臺南市所在之地,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鄭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後,其子鄭經繼位後於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外人以東寧王國稱全台。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鄭氏政權簽訂通商條約,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台灣王國」或「福爾摩莎王國」[24]。 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鄭經死後,經過政變,鄭成功之孫克塽繼位,於1683年鄭軍水師在澎湖海戰為清軍所敗,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員雖曾建議放棄台灣,但康熙仍將台灣劃入清朝版圖.結束鄭氏三代前後22年的統治。
清治時期
初期清朝政府對於台灣的統治採消極政策.未經許可禁止移民.但中國大陸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台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後來慢慢開始有向台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為數不多.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台灣北部.這都讓清朝逐漸重視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台灣民主國及日本統治時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後.於第二年派李鴻章在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接收初期.台灣官紳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後唐景崧兵敗逃至廈門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台灣的知識份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但到了後期.因為左右兩派的分裂.及殖民政府加強壓制力道而逐漸消沉。
中華民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日本降書.當時的何應欽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目前中華民國實際控制領土包括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南沙太平島和中洲島,總陸地面積36189.5平方公里,一般人也許直接認為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但一種比較弔詭的觀點是: 根據中華民國歷來的法律(1912-1936)中, 反而沒有提及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於是台灣在國際上被認為台灣的地位可稱為未定;
也因此李登輝時代 法稱當時的國民黨政權是強佔台灣自主的外來政權
日本外務省副大臣'武正公一先生'再眾議院外務委員會表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再舊金山和約中'日本放棄對台灣的所有權利時'台灣的法定地位'沒有加以認定'所以台灣地位未定論'因此台灣自古不屬中國'這是一項歷史不容強權予以扭曲'或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