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高錕
出生 1933年11月4日 (1933-11-04) (76歲)
出生地 中國上海
研究領域 光纖通訊、電機工程
國籍 英國 美國
居住地 香港 美國加州
母校 香港聖若瑟書院
英國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獲獎 菲利普王子獎章 (1996)
日本國際獎 (1996)
查爾斯·斯塔克·德瑞普獎 (1999)
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
中央研究院院士
組別 數理科學組
當選年份 1992年(第19屆)
中國科學院院士
所屬學部 外籍院士
專業 電機工程
當選年份 1996年
高錕,CBE(Charles Kuen Kao,1933年11月4日-),華裔物理學家,生於中國上海[1],祖籍江蘇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區)[3],擁有英國[1]、美國國籍[1]並持香港居民身份[4],目前在香港和美國加州山景城兩地居住[5]。高錕為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華文媒體譽之為「光纖之父」[6]、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與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埃爾伍德·史密斯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1]。
2010-05-24 20:43:53 補充:
早年生活
1933年11月4日,高錕出生於金山張堰鎮,祖父是清末民初時期南社著名文人高吹萬,父親高君湘是留美歸國的執業律師,堂叔父高君平為近代著名天文學家,弟弟高鋙為美國天主教大學終身教授,幼時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入學前,父親聘請老師回家,教導高錕和高鋙誦讀四書五經,高錕十歲時入讀上海世界學校,在上海完成小學與初中一年級課程,除接受中文教育以外,同時也學習英文和法文。
2010-05-24 20:44:06 補充:
童年的高錕對化學十分感興趣,家裡房子的三樓就成了他的實驗室。高氏曾經自製氯氣,製造滅火筒、焰火、煙花和相紙;最危險的一次是混合紅磷粉與氯酸鉀,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泥裡,搓成泥炸彈並扔到街上引爆。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2010-05-24 20:44:14 補充:
1948年家族移居台灣[16],後高錕父親攜家眷再遷往香港。1949年高錕進入香港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四年級[17],高中畢業後雖已考上香港大學,但因立志攻讀電機工程,當時港大沒有這個專業,於是他輾轉就讀了當時位於倫敦東部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於195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15]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並在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取得PhD博士學位。
高錕與夫人黃美芸在倫敦相識[18],當時他剛從香港赴英國讀書,夫人是當地華裔。[5]兩人於1959年結婚[19][20],育有長子明漳、次女明淇[19],現時皆在美國矽谷生活和工作[18]。
2010-05-24 20:45:00 補充:
職業生涯
1957年,高錕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在旗下一英國子公司標準電話與電纜公司任工程師。[21]1960年,他進入ITT設於英國的歐洲中央研究機構——標準通訊實驗室,在那裡服務了十年,其職位從研究科學家升至研究經理。[21] 其間並於1965年在獲得倫敦大學學院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2010-05-24 20:45:21 補充:
高錕在ITT時期,鑽研利用玻璃纖維進行信號傳送,並將實驗成果,發表多篇論文,其中在1966年發表的《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22]中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衰減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貝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他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打開了大門。為此,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3]以及愛迪生電信獎、馬可尼國際獎、貝爾獎、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和光電子學獎金等。
2010-05-24 20:45:31 補充:
高錕於1970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籌辦電子系[20](現稱電子工程學系),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系教授及講座教授,任職四年。[19]1974年又返回ITT公司,在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勞諾克的光電產品部擔任主任科學家,後擢升為工程主任。[21]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與管理才能而獲任命為首位「ITT執行科學家」,在康尼迪克州的先進技術中心工作。[21]
2010-05-24 20:47:19 補充:
其他上wiki參考la~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