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生平(1937-1945)快d!

2010-05-24 3:13 am
唔該詳細D!快d~0.0

回答 (3)

2010-05-24 3:27 am
✔ 最佳答案
1.1937年七七事變後,終於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 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


2.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 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 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佔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3.1939年1月,蔣介石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 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憂心忡忡,乃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4.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 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 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


5. 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


6. 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2010-05-24 5:31 am
盧溝橋事變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a/%E8%94%A3%E5%A7%94%E5%93%A1%E9%95%B7%E5%9C%A8%E5%BB%AC%E5%B1%B1%E5%AE%A3%E4%BD%88%E9%95%B7%E6%9C%9F%E6%8A%97%E6%88%B0%E9%96%8B%E5%A7%8B.jpg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37年,蔣中正在廬山宣佈長期抗戰開始


主條目:盧溝橋事變
事先,日軍在華北的挑釁行動日益露骨。[39]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由於山中問信較遲,蔣於九日才知。蔣採取的總對策是「不屈服不擴大方針」。[40]並密電當時的宋哲元向石家莊、保定增兵,鞏固北平城防。7月13日電令宋哲元,謂「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17日,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最後關頭」演說。「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對日軍挑釁的退讓底線。在這裡,蔣一再強調「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他認為盧溝橋事變非「偶然突發」的,而是日本「處心積慮」,所以必須反擊。同時採取緊急措施,編組第一線戰鬥部隊100個師,預備部隊80個師,後備兵員100萬人。國民政府亦將重要的設施、人力向西南遷移,使西南成為日後抗戰的大後方。28日,北平淪陷。




認為攻下寧滬能讓中國屈服。1937年7月16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向海軍軍令部報告:「為制支那於死命,須以控制上海、南京1日為要着」。26日,蔣接見美駐華大使,告以「東亞局勢已至最後關頭,望告其政府,作轉危爲安之計」。8月9日,兩名日本軍人以汽車沖入上海虹橋機場,與中國保安隊戰鬥戰死。日軍乘機在上海集中兵艦,以陸戰隊登陸,要求中國撤退保安隊,拆除防禦工事。12日,日陸軍省動員30萬兵力分赴上海與青島。保安隊是「一二八」停戰以後上海地區僅有的中國部隊,蔣認為,撤退保安隊,上海將與北平一樣,為日軍佔領,故決定拒絕日方要求。8月,蔣調遣五十萬精銳部隊赴上海防守。8月8日,蔣發表《告抗戰全軍將士書》,指出此次日軍大舉入寇,攻取平津,「此誠為我民族莫大之奇恥,亦中國歷史未有之巨變」,要求全軍將士:「要確立最後勝利之自信」。





[編輯] 淞滬戰役


主條目:淞滬戰役
8月14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下令對日軍發動總攻擊,大規模對日抗戰遂於淞滬全面爆發(淞滬會戰)。8月20日,陳誠向蔣中正提出,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不如擴大滬事以牽制之。8月23日,增援日軍在軍艦密集炮火掩護下,於長江南岸強行登陸,上海戰場日軍參戰兵力超過華北,達9個師團,20萬人以上。淞滬國軍轉入頑強守衛戰。由於蔣將主力集中在上海,缺乏運輸和重武器及空軍掩護,陷國軍於被動挨打之局,國軍傷亡很大。[41] 西方列強對中國抗戰仍袖手旁觀。[42]11月7日,蔣日記寫道:「保持戰鬥力以圖持久抗戰,與消失戰鬥力以維持一時體面相較,則當以前者為重。」同日,蔣下令中國軍隊自上海蘇州河南岸撤退。11月11日,國軍撤離上海,一潰千里。蔣決計遷都,長期抗戰。日本全面進攻時,宣告三個月滅亡中國,而僅淞滬一戰便打了三個月。
首都南京是戰是守,意見不一。[43]唐生智遂自動請纓負責守衛南京,蔣最終接受。不過,蔣也確知南京難守。11月27日,蔣巡視南京城防工事,嘆惜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也。」12月1日,蔣下令將沿海工廠、企業等陸續遷入內地復工生產。12月13日,南京淪陷。



2010-05-24 3:32 am
蒋介石(Chiang Kai-shek,1887—1975),名中正,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浙江奉化人。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于 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49年1月21日,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1949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与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22: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23000051KK014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