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鄭和下西洋地圖

2010-05-18 4:43 am
我想要鄭和下西洋既地圖,吾係完整,係好似拼圖合埋1齊既一張地圖~急要 !!thx`

回答 (2)

2010-05-19 4:01 pm
✔ 最佳答案
"鄭和下西洋"有關資料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隊遠航,拜訪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大明国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史稱鄭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回民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苏禄、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航程

下‘西洋’的定義明初以婆羅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编辑]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编辑]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于錫蘭山時,鄭和曾佈施該地佛寺並立碑留念。此碑現存于科倫坡博物館。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编辑]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其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生擒,回國獻永樂帝。 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编辑] 第四次下西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c/YingYaiShengLan.jpg/250px-YingYaiShengLan.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明钞本 马欢:《瀛涯胜览》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4 在蘇門大臘時曾助當地平亂,擒其偽王蘇幹剌獻給朝廷。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编辑]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编辑]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编辑]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有關的地圖(路線圖):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 b5/rteachingkits...



鄭和下西洋有關嘅網站

www.chinalane.org/hist008/ storytree/00000553.html





做project應該點做



用心做!!!

Good Luck~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3.gif



2010-05-24 08:00:31 補充:
有關的地圖(路線圖):

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 b5/rteachingkits...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15: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17000051KK012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