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人體的足部有一個很重要的構造,就是「內縱足弓」。內縱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內縱足弓是由五塊骨頭所形成,由後到前依序為踵骨、距骨、舟狀骨、第一楔狀骨和第一蹠骨。所謂「扁平足」,就是指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縱足弓的塌陷;因而在踏地時內縱足弓消失,同時後足部會呈現「外翻」的現象。
為什麼會有扁平足?
形成扁平足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是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大致上可分為先天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類:
(一)先天因素:
(1)先天性跗骨黏合:有些小朋友先天有跗骨黏合的現象,最常見的是踵骨和距骨的黏合,此種黏合會造成「僵硬型扁平足」。 (2)先天性韌帶鬆弛:有些小朋友先天有全身韌帶鬆弛的現象,此種韌帶鬆弛的現象不限於足部,在足部以外的關節也會發生。
(3)遺傳因素:有研究報告指出,扁平足具有遺傳性。也就是說,扁平足的父母,較有可能生出扁平足的子女。不過事實上也不盡然如此。在我們的門診中,常常有扁平足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親,甚至祖父母、兄弟姊妹都沒有扁平足。
(4)性別:在國外有關扁平足發生率的文獻,都是女生略多於男生。不過這些都是白種人或黑種人的報告。在我們所做的台灣小朋友的研究中發現:扁平足的比率反而是男生略高於女生。這可能是不同種族間的差異性所造成的結果。
(二)後天因素: (1)肥胖:照一般人的想法,愈「胖」的小朋友可能足弓會愈「扁」;在國外的文獻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推測。然而在我們所做的研究中發現,「胖」並不會影響足弓的高度。也就是說愈「胖」的小朋友,足弓不一定愈「扁」。
(2)穿鞋:比較有趣的是,「穿鞋」也可能是造成扁平足的原因之一。在國外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穿鞋子的小朋友比不穿鞋的小朋友更容易得到扁平足。而且穿著正式的包趾鞋比穿拖鞋、涼鞋得到扁平足的機會更高。這似乎意味著六歲以前的小朋友應盡量打赤腳(尤其在家裏),即使外出也應盡量穿著拖鞋或涼鞋。可惜國人的生活水準太高,幾乎在幼兒學步時即已穿著包趾鞋,使得我們很難有機會研究台灣小朋友「穿鞋與否」和「扁平足」之間的關係。
扁平足有什麼併發症?
幼兒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除非有嚴重「外翻」的現象。扁平足的併發症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發生的。由於體重和活動量的急遽增加,使得足部的軟組織反覆地受到過量的負荷,因而產生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尤其是後脛肌的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蹠痛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雖然各有其好發的部位與特色,但在臨床上的表現卻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在長時間活動後(如長時間行走、跑步後)足部疼痛會加劇;而在休息後,疼痛會稍微緩解。患者若置之不理或無法找出真正病因,任由症狀持續下去,那麼疼痛的時間會愈來愈長,頻率也會愈來愈高,甚至嚴重的影響到生活作息,動則得﹁痛﹂,那就真的苦不堪言了。
扁平足該如何治療?
依據國外的研究報告及筆者的臨床經驗,可做如下的建議;二歲以前:觀察即可,並不需要做特別的治療。二到八歲:正值足弓發育的時期,可使用矯正鞋墊配合矯正鞋,誘導足弓的發育。至於八歲以上,由於骨間關節已無矯正空間,因此建議使用功能鞋墊改善其異常之生物力學,而不以「矯正」為目的。扁平足的小朋友很少需要外科手術,若有嚴重的畸型或阿基氏腱有短縮的現象,可請教專業的骨科醫師評估手術的必要性。本院復健科目前已可提供訂製矯正鞋墊與功能鞋墊的服務;而依據國人腳形而設計的矯正鞋亦已研發成功。希望這些服務能為我們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足部健康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