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大家覺得真的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嗎?

2010-05-15 3:01 am
我覺得國家之間只有利益沒有意識形態,比如像現在回教國家伊朗 敘利亞和美國鬥的很厲害,表面上看是回教和西方民主之爭其實我覺得更多是利益之爭。伊朗批評美國打壓回教,可是對於中國新疆問題和俄羅斯的車臣問題卻很少看到批評,雖然那裡也是穆斯林。而卻冷戰時期美國並不是真的維護自由民主,蘇聯也並不是真的維護共產主義,他們都是為了自己利益,冷戰本質上應該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互相爭鬥稱霸實際而已。共產主義和民主是一個口號而已,美國並不是真的反共,他在必要的的時候也拋棄了蔣介石,和中共建交,雖然中共是比蘇聯共產黨更加赤化。但是他還是和中共聯合遏制蘇聯。而對於柬埔寨紅色高棉,美國和中國曾經也有過支持,為了對抗越南。大家可以看看這裡資料
http://book.people.com.cn/BIG5/180741/11169178.html
可是紅色高棉被推翻的卻是同時共產國家的越南,所以共產主義和資本之爭本質上是國家利益之爭。大家是否同意?

回答 (3)

2010-05-21 8:17 am
✔ 最佳答案
二次世界大戰時,儘管美蘇兩國對戰時利益和戰後安排各有打算,但它們仍服從打敗和消滅法西斯這一共同的首要的戰略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舊的勢力均衡,使德國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將英國和法國降為二流的國家,稱雄世界幾個世紀的歐洲已精疲力竭,戰後,美蘇成為最有實力爭霸世界的力量,成為主要對手。

戰爭的結束,是美蘇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蘇兩國共同的敵人已被打倒,戰時共同的戰略目標已經達到,隨之而來的卻是美甦之間的戰略目標,戰略構想的戰略意義的根本衝突。

杜魯門擔任美國總統後,憑藉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公開宣稱要“領導世界”,並通過實施霸權主義的政策和手段來追求這一目標。蘇聯是美國稱霸世界的主要障礙,美國的戰略目標的戰略構想是為美國的戰略利益服務的。

戰後初期,一個顯而易見的情況是,美國需要為其遠遠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大量產品和大量資金,去最大限度地拓佔海外市場和投資市場。美國需要依靠其經濟實和軍事力量來保持其頭號大國地位,杜魯門政府的對蘇聯政策日趨強硬。它的戰略構想是屏棄美蘇合作,一邊搞導彈威脅,一邊搞金元外交,使用霸權主義的政治,經濟,軍事手段,控制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遏制蘇聯,獨霸世界。

在雅爾塔體制內,蘇聯是最大贏家,雅爾塔體制滿足了蘇聯在領土安全、建立勢力範圍和在國際事務中擁有發言權等方面的廣泛要求,使蘇聯由一個戰前被包圍的歐洲大國變成了一個戰後在各方面處於優勢的世界大國。戰後,政治和軍事安全是美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國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保證西方世界不受來自東方的政治和軍事威脅等,這是防禦性和維持現狀的一面。

另外,美國國家利益中還有進攻性和擴張性的一面,即在全世界擴張其影響和勢力,主導國際政治舞台。這是因為戰後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實力地位,使得美國領導人產生美國“無所不能”和“領導世界”的狂妄意識。為了實現上述國家利益,美國領導人徹底拋棄了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廣泛地捲入世界事務中。

板主說的沒有錯,一切回歸到事物的本質為的就是所謂的”利益”,而且是以美國本身為考量的”利益”。說的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贏者說話的世界,沒有人會和你客氣的。其實美國和蘇聯都想“領導世界”。美國要獨霸世界,而蘇聯決不准許美國任意主宰世界。美國要使東歐變成所謂的“自由世界”,而蘇聯決不容許美國插足蘇聯的勢力範圍。美國要在全世界推行資本主義,包括美國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而蘇聯要在全世界推行社會主義,包括推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

美蘇都認為在剛剛經歷二戰後必須避免雙方直接交戰,但是,它們之間的戰略目標,戰略構想,戰略構想,戰略利益的衝突和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對立,必然導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所以冷戰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 淺談冷戰的起源
2010-05-21 3:20 pm
我想只有共產主義才會否定自己和國家不是為了利益吧
2010-05-15 3:56 am
作為一個領導人,福慧都要具足,沒有福報,下面的人不會

聽從領導;沒有智慧,容易讓人民走錯路、偏差的思想..

太過於民族,全球已亂七八糟,天災人禍不斷..........

也都是因,貪得無饜,做人的基本:仁、義、禮、智、信

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具備這五種道德,儒家講「五常」與佛法講

「五戒」的意義相同: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

是信,不飲酒是智慧。

想要天下太平不難,古大德言:就是【孝親尊師】。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14: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14000010KK054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