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中史問題(唐朝)

2010-05-14 6:02 am
在唐朝,假如你是一個農民,你較欣賞「貞觀之治」中哪兩項措施?試各列舉一個理由以支持你的說法。

回答 (4)

2010-05-15 11:23 pm
✔ 最佳答案




貞觀之治的由來→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從627年到649年共計23年。貞觀之治是唐太宗貞觀年間,封建統治比較穩定,生產得到較快發展,民族融洽,社會昇平的局面的艷稱。



貞觀之治的內容→

貞觀之治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鑑,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複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徵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徵仍據理力爭,繼續規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罷休。魏徵逝世以後,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喪失一面鏡子了! ”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誌。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係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裡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

按當時情況來分析, 貞觀五年的上表可反映貞觀一至五年時, 朝廷仍依賴重軍鞏固李家一族...關中、河外即長安(唐的心臟地帶)等地...要知舊隋必有一班死硬派, 加上朝中反對唐太宗(舊太子等餘黨)...而舊隋的中心也是關中、河外一帶. 比見關中、河外,盡置軍團,富室強丁,並從戎旅 也不無道理. 而戴冑於五年上表, 有可能他有見於時局已穩, 而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 的情況嚴重起來,故因而上疏...

其實重要的是--



要知每個時局都有弊政,重要的是當權集團的應變措施乃成效. 貞觀之治不可能是完美的, 但可肯定是(在一個君主政體中)法治跟社會是安定的 國力也是能影響國際....貞觀之治也只是後世史家對當時的褒稱. 人們(中國人更甚)總愛懷緬和神化好的時代,也愛對歷史充滿幻想. 累積千多年的一人一讚美, 足令歷史有些(有些歷史偏差偏差也不足為奇.(有些歷史偏差得可怕也如是)



反質疑也是需要的 -- 舊唐書是五代後晉時官修的. 而後晉主石敬瑭甘心應契丹帝為父. 為討好契丹又或攻擊舊朝 (政治的一般愚民技量). 這也是不無可能. (并)也能解釋 "為什麼這些描述和史書中所謂貞觀之治不同"



最後, 一,兩件上疏很難斷定(其實是不能)貞觀之治是否唐太宗為美化自己而作的, 因可能該事件因上疏而早被解決了.
參考: 中史書
2010-05-20 4:57 am
試各列舉一個理由以支持你的說法。
2010-05-16 2:28 am
假如是農民應該就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010-05-15 6:23 pm

欣赏 贞观之治 措施 见未段红字 ~

  李世民:不是我秦王,而是太子、齐王到了这一步。太子握有京师兵权,齐王又授予行军大总管,而秦王,我在京师仅有亲随,今天不是我的死期是什么?!
  李渊:我本来今天要问你们兄弟,到时候裴寂、陈叔达、萧瑀、封德彝都来,以示公正,我让你早来,是想先嘱咐你。
  李世民: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我怎么能相信不是太子与齐王逼陛下先将我处决?
  李渊长叹了一口气:好,好,好。既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说怎么办?
  李世民:今天本来在临湖殿中议事,我要防备埋伏。
  李渊:那到哪里?
  李世民:为了公平,所有人到海池上乘船,即使有变,伏兵鞭长莫及。


  李渊看着李世民,想了一会儿:好。我们去船上,你放心了吧?
  李世民随李渊出两仪殿,天蒙蒙亮,还不到夏天早朝的时候。他们在宦官的簇拥下,向海池方向走去。
  尉迟敬德离开。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李世民倾听,点点头。
  
李渊:关中麦熟了。再过半个月,晋阳也要麦熟了。啊,拿我的琵琶到船上。(对李世民)你不要紧张,有我在,今天我们讲好了,你们兄弟就不要再生事。
  李世民:我没有生事。
  水面上微微的雾气。布谷鸟的叫声再次响起。
  李渊:笨鸟早起有虫吃啊。
  李世民先到船上,伸手接李渊,李渊在宦官的扶持下,向李世民伸出手去,忽然李渊看着岸边的卫士便问道:早上当值的军士换了吗?
  李世民紧张,迅速搭上李渊的手,将李渊向船上拉:陛下,多加小心!
  李渊终于上到船上,但仍看着岸边卫士,船开始离岸。李渊:慢!我没有听说来了新的卫士。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陛下当然是对的,那是秦王府的卫士。李渊大惊,瞪着李世民:你!
  李世民:陛下,有秦王的保护,生命无虞,放心好了。
  李渊:你这是挟持!
  李世民:到太子和齐王来的时候,才是挟持呢,你,我,都不免于难!
  李渊:我不能容忍!谁挟持我也不能容忍!这是太极宫,宫禁之内……来人!
  
长孙无忌从船内出,拜:陛下。李渊汗出。
  李世民:陛下,临大事要有决断。晋阳起兵的时候,我还年轻,只知道起兵,杀他个痛快,但陛下临危不乱,让我记忆犹新。陛下,我决定了,今天只有一个太子!
  李渊:你!你反了!
  李世民:天象的事,是朝廷机密,我怎么知道太白见在秦分?我怎么知道秦王当有天下?如果不是陛下知会我,我怎么知道?我是把陛下的知会当成陛下在仁智宫的再次允诺。
  太极宫卫士们赶到。
  侯君集率秦王黑甲军卫士阻挡码头,剑拔弩张。
  李世民高叫:陛下敕令!李世民看着李渊。
  李渊衡量着,看到船舱里也有李世民的卫士,终于摆摆手。
  李世民:太极宫禁卫军不得擅动,静候陛下敕令!
  李世民招手,小渡船离开小码头向大船划来。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你在此服侍陛下,不得使陛下惊惧受伤。长孙无忌:殿下放心!
  李世民上到小船到码头,上马。
  侯君集递弓给李世民,李世民拉开,试了一下。


赏析:这里面有几节对话剑拔弩张,父子之间的那根线崩得紧紧的,好像一下子就要断裂了。这几节关于玄武门事变的情节都很紧张。世民在早朝前提前去找皇帝,这个时候皇帝刚刚起床,正在被宫人伺候着穿上朝服。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走了进来。李渊有些意外地看看世民,他不明白为什么二郎在不到早朝的时间就来了,而且来到寝宫。
二郎脱去自己的罩袍、露出里面的甲胄,这时,李渊惊呆了,他不知道是不是二郎把形势估计得太严重了。当然也不排除李渊仍然在以偏袒的方式对待世民的举动。毕竟从仁智宫消夏回来,李渊对世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只是保留了一个底限,那就是尽可能地阻止儿子们的血肉相残。但是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他也不会采取真正有效的方式去制止的。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15: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13000051KK015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