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相信不少香港人都聽過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這種存在於人類胃部的細菌,可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問題,若長時間受感染更有機會引發胃癌和淋巴癌。治療幽門螺旋菌感染並不困難,通常一個抗生素療程已能殺滅細菌,但近年醫學界發現,細菌開始出現抗藥性,需要更多的藥物和更長時間才能將之徹底清除。
醫學界又發現,胃癌和淋巴癌的發生與幽門螺旋菌感染有關,長時間接觸大量的幽門螺旋菌會增加癌變的風險。
幽門螺旋菌的感染途徑相信包括長期飲用含菌的水源,以及與感染細菌的家人長期共同生活及共用進食器皿而受感染,通常在同一家庭的所有成員身上都會找到幽門螺旋菌感染。與西方國家相比,亞洲地區的幽門螺旋菌感染率較高,前者約為20-30%,後者則因地區和種族而有所不同:香港的感染率約為40%;中國的感染率為30-80%,感染率最低的是廣東省,最高的是山西省;在星馬地區,印度裔人士的感染率達60%,馬來西亞裔為40%,華裔只有20%;日本的感染率則高達75%。不同地區、種族的人士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比率有極大差異,除了受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外,相信與遺傳因素也有很大的關係。此外,印度裔人士雖然有較多人感染幽門螺旋菌,但他們罹患胃癌的比例並不高,反而中國人和日本人患胃癌的比率就高得多。
絕大部分受感染的患者都沒有病徵,只有3-4%的人會有胃痛、胃酸倒流,或由胃潰瘍引起的出血。因此,患者在感染初期大多不自知,直至胃壁受到一定損傷而出現不適時才察覺。若懷疑病人感染幽門螺旋菌,醫生會安排他們進行吹氣測試。該測試簡單安全,只需收集病人的呼氣樣本作化驗,1-2日後便有結果,準確度超過九成。若吹氣測試結果呈陰性,但病人有胃痛、胃出血、食慾不振、突然消瘦、食道病變、嚴重胃病徵狀,或癌症家族病史,便需要接受胃鏡檢查,抽取胃部組織化驗,以確定有關徵狀是否由腫瘤引致。此外,驗血和大便亦能診斷出幽門螺旋菌感染,但準確度分別只有四至五成及七成。
感染幽門螺旋菌但沒有病徵的人士,一般毋須接受治療,而出現病徵的患者亦只需接受抗生素治療便能清除體內的細菌。現時的第一線治療是以特效胃藥「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混合2種抗生素殺菌,療程為1周。完成治療8周後,病人需再次進行吹氣測試,若化驗結果是陰性,便表示感染已徹底清除。上述治療的副作用包括噁心、腹瀉、口腔產生金屬的味道,少數病人會出紅疹,約5%病人或因副作用而未能完成療程,此舉不但削弱了療效,更會增加細菌出現抗藥性的機會。本港病人普遍對第一線治療的反應理想,治愈率達九成。至於未能清除感染的一成病人,則要接受第二線治療,服用PPI及另外3種抗生素,為期1周,八成人能在完成療程後痊愈。幽門螺旋菌的傳染性不高,而且需要大量的細菌才能造成感染,故病人痊愈後復發率低,約只有3-4%。
http://www.healthsmart.com.hk/article/issues/I09284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