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一句野的由來

2010-05-13 3:47 am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績善逢善,績惡逢惡

呢一句野的由來.出處

多謝各位回答

回答 (2)

2010-05-13 5:32 am
✔ 最佳答案
善惡四種標准
對己對他都有利的是善;
對己不利但對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對己對他都不利的是惡;
對己有利對他人不利的是大惡。
“慈心”為希望他人得到快樂,
“慈行”為幫助他人得到快樂。
“悲心”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為幫助他人解除痛苦。
善與惡的定義
害他終害己,而致己他俱害,故為惡。
利他終利己,而成己他俱利,故為善。
作善天降之百祥,作惡天降之百殃。
善事須貪,惡事莫樂。
見善如渴,聞惡如聾。
為善最樂,道理最大。
積善逢善,積惡逢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若還不報,時辰未到。
時辰一到,一切都報。
為子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
為人行善積德者,其後必惠。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身。
人起善心,吉神隨之,
人起惡念,凶神隨之。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
中品之人,教而後善,
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聖而何,
教而後善,非賢而何,
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善為至寶,一生享用不盡。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終日言善,不如行一善。
終生行善,須防行一惡。
當勢可為惡,而不為惡,即是善者。
當力可行善,而不行善,即是惡者。
富貴之家,若無寬容之心,易遭橫禍。
聰明之人,若無寬厚之心,易損福壽。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但日有所損。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積善而望報於天者無福。
施恩而求報於人者無德。
為善而欲人知之,稱為陽善,徒得虛名。
為善而不欲人知,稱為陰德,天必賜福。
貧者而好施,其功德倍於富者。
為善最樂,天理昭昭報應無差,
為惡難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報之以禍。
善氣迎人,如沐春風;
惡氣迎人,如逢炎夏。
世間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濟貧;
人若不遭天禍,施舍第一良方。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
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一個人能有一顆善良的心,就等於給後代子孫種下了幸福的根苗,這如同栽花植樹一樣,把花木栽在土地,再澆水施肥,行善積德,就能使花木枝葉繁茂,而開花結果。
人存慈悲祥和的念頭,就可創造人際間和平之氣氛。
人保持純潔清白心地,就可使美名流傳而千古不朽。
(一)不蒙蔽自己的良心,
(二)不作絕情絕義的事,
(三)不浪費物力.
假如能夠做到這三件事,就可以為天地樹立善良的榜樣,為社會創造無窮的財富,為後代子孫創造永恆的幸福。 心地善良的人,言行舉止都極其溫和慈祥,性情凶暴的人,談笑之間充滿恐怖的殺氣。
心地光明磊落的人,即使身處黑夜,猶如置身於陽光燦爛的晴空之下。
心地陰險邪惡的人,即使在大白天,像被魔鬼纏身一般終日戰戰兢兢。
作了壞事而怕人知道,這種人尚存羞恥心,還保留一點改過向善的良知。
作了善事急著讓人知,這種人目的貪圖虛名,已經種下了可恥的偽善禍根。
一個人真誠施恩惠幫助別人,就絕對不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報答,所以想要幫助別人,應 該幫助那些根本無能力回報你的人。
人間私語,天聞如雷。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人可欺,天不可欺,
人可瞞,天不可瞞。
人善人欺天不欺,皇天不負善心人。
人惡人怕天不怕,皇天必懲惡心人。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惡必有報,天律必無私。
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
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


2010-05-12 21:34:06 補充:
中國古代原有“報應”之說,謂上天能夠降福罰禍,如《荀子·宥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種觀點本於“天人感應”的理論,道教亦有“受天報施”(《太平經》)之說,然而“報應”之說盛行民間,當在漢末佛教傳入以後。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的“報應”說不同。佛教認為:各人所受的報應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報應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民間根據佛教的說法,而有“一報還一報”之說,如《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宣教不行陰騭,折了女兒,此仍一報還一報”。意為做了怎樣的事,就有怎樣的報應。
參考: , 【俗語佛源(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2010-05-14 1:21 am
由來:《荀子·宥坐》^ . ^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05: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12000051KK012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