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成王敗寇,歷史多半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隋煬帝因為做了亡國之君,他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在《唐史》中被替換成了兇狠殘暴,並被戴上了“暴君”的頭銜。崇禎皇帝因為做了亡國之君,他曾經的勵精圖治在《清史》中被說成昏庸無能,甚至被稱為“傻瓜”皇帝。取而代之者們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向世人闡述自己改朝換代是順應天意,是眾望所歸。
歷史上的商紂王不僅是一個容貌俊美、力大無窮的帥哥猛男,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英明天子。商紂王即位後,可以說是勵精圖治,宏振商邦。針對東夷部落經常入侵國家,騷擾擄掠百姓的現狀,商紂王御駕親徵徹底將其消滅,一舉解決了歷代先王均束手無策的“老大難”問題;他率兵東征西戰、攻伐八方,使商朝的疆域不斷擴大;征伐的同時,他還不失時機的把中原文化向四海傳播,進一步鞏固了王朝的統治。
那是什麼原因使紂一步一步被醜化的呢?主要是政治宣傳的需要。“勝者為王敗者寇”,當時的周王朝雖然滅了商,但並不是一個大國,他要鞏固他的政權,穩定和籠絡他的民心,自然需要一些政治手段。 紂王當然不是沒一點缺點,而且紂王一把火已經把自己燒死了,把他的這些缺點再搬出來,怎麼添油加醋造勢一番都關係不大了,滅掉商紂王的西周帝王們,以及其後的御用文人們,根據政治的需要,于是把死去的紂王的事一再編排,終于使他成了一個壞得不能再壞的人。
在春秋時期,紂的罪狀還只有“比幹諫而死”而已。到了戰國,比**死法開始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在商周的史料裏,找不到紂濫殺無辜、嗜血成性之類的記載。到了晉朝,在皇甫謐的筆下,紂又多了一條罪狀,在妲己的慫恿下解剖了懷孕的婦女,要看看胎兒形狀。而妲己也一步一步成為一個蛇蝎美人,禍國殃民,于是“女禍亡國論”也出來了。總之是紂王和妲己隨著年代的久遠越來越壞。近代史學家在考察了商紂王的七十多條罪惡發生的次序之後,發現他的罪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換句話,紂王的罪行很多是後人憑想象而編造的,真實性值得商榷。
“造宮室、建酒池、寵女色、囚賢人、施酷刑、害忠良”,是周武王為商紂王羅織的主要劣跡,也是商紂王國破人亡、身敗名裂的重要罪行。事實果真如此嗎?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曾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之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篇》)意思是說:“商紂王雖壞,但決不像傳說中那樣歷害,他之所以名聲不好,是因為人們把天下所有惡事都算到他的頭上了。”
宋朝學者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指出:殘害忠良等罪惡,紂與夏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羅泌這樣說是有根據的。例如:令人髮指的“炮烙”酷刑,本來是夏王桀的發明“專利”,卻被人們張冠李戴在紂王的頭上。“肉山、酒海、瓊室、瑤臺”本是夏桀奢侈生活的“必需品”,周武王卻把這些“屎盆子”毫不留情地扣在了紂王的頭上。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隨著商朝的滅亡和紂王的殉國,他對中華民族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幾乎被周以來的史學家們全部“封殺”。就連被後人尊崇為“史聖”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沒有記載商紂王的豐功偉績,但像“好酒淫樂,嬖於婦人”、“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慢於鬼神”、“以酒為池,以肉為林”、“重刑辟,有砲格”的劣跡卻比比皆是。如果說周武王是造成商紂王身敗名裂的罪魁禍首,那麼司馬遷就是他的一個忠實幫兇。
有一派的說法是說司馬遷受腐刑後,可能用商紂和秦始皇來影射漢武帝為由,臆測司馬遷的寫作心態和所述史實的真實性,但事實上《史記·殷本紀》中也有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其他史料中也有“形容俊美”和“帝辛受德有倒拽九牛之威,具撫梁移柱之力”的記述。 作為當時世界超級大國的國君,商紂王同歷代帝王一樣,固然有淫逸奢侈、驕狂拒諫、橫徵暴斂的昏暴一面,但這些所謂的“毛病”並不能掩蓋其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主流方面。
不過,真正把商紂王推向罪惡深淵、萬劫不復境地的,卻是流行于明、清年間的那部虛構人物情節、誣衊醜化帝王、內容荒誕糟粕、附和封建迷信、愚弄勞動人民的《封神演義》。在這部神話小說中,作者不惜歪曲歷史、扭曲人性,在美化周武王的同時,狂貶商紂王,其殘暴無道、罪大惡極的形象,在人們腦海裏根深蒂固。 商紂王死後,被周朝惡謚為“紂”(按:馬屁股後面的革帶,有損貶之意),歷代史書中也不分青紅皂白,人云亦云,使其蒙受了幾千年的不白之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