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果沒問題,這二句要如何圓述!

2010-05-11 5:24 am
1.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2.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於金剛經1句說,為他人說,其福勝彼。2句切說,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有金剛經的高手知道其中的義意嗎?

回答 (10)

2010-05-16 4:17 am
2010-05-11 12:30 pm
1.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Ans: 緣起 性空o


2.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Ans: 性空 緣起o
2010-05-11 10:47 am
賢者:
請參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7。
節錄原典如下:
(1)
佛復告善現言:「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他,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以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諸佛世尊皆從此經生。所以者何?善現!諸佛法諸佛法者,如來說為非諸佛法,是故如來說名諸佛法諸佛法。」

(2)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我,為非善取。何以故?善現!說法說法者,無法可得故名說法。」

2010-05-11 03:29:00 補充:
以【因緣】故,隨緣起用,說福德多,實不可得。
以【因緣】故,隨緣起用,假我說法,亦不可得。
2010-05-11 8:32 am
佛友法安:
妙哉~妙哉~大問哉~解大惑也~
觀心讚嘆秉公佛友深入佛境~

1.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這段是教聲聞道,為世間人種福田種子,並在識田中植空性因,成就出世因緣,是為聲聞境界

2.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這段是佛境界,金剛即空性,空性無有言說,故言空性有所言說就是不解空性


對境是須菩提~解空第一佛弟子~成就阿羅漢
故此題所現境界為不同的層次,隨眾生境界各得解

如我所知義亦映月爾

後學淺見
參考: 法華行者
2010-05-11 8:04 am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此科是佛語,應有佛言或須菩提字樣,今略之。若復之復字,再也。讀者或致誤會,以為讀誦金剛經,其福即勝過大梵天王。實則應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經,又能布施,方勝過於彼。受是領納,是指真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進一層。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既受持,無有不讀誦者,故祇用受持二字。乃至者,超略之詞。謂或全部受持,或一部分受持,最少則四句,故置等字。偈,字書本音傑,古德改讀去聲,與解字一例。此本是印度之詩,因韻文難翻,故翻譯時,或有韻,或無韻,特改稱為偈誦。印度原文,每四句為一章。此四句偈,不指定經中某處四句,任何四句,均可稱之。以上是自利。下文為他人說,是利他。其字即指持說之福。勝彼者,超過前人,彼祇做到布施,且是財施,是福德相。是人既能受持以修慧,又能為法施以修福。福慧雙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故勝過於彼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何以故者,問何故不應作是言念。有所說法者,謂心中存有所說之法,即作念我當之意。一說此言,其罪甚大,必墮無間。何以故?即為謗佛故。此所以不應作是念,作是言也。何以即為謗佛耶?經文似未明言,其實已暗示在如來二字之中矣。圓證本性,方稱如來。空寂性中,那得有念?那復有我?凡作念我當如何如何,惟妄想未寂,我執未空之凡夫則然。乃謂如來如是,是視如來同凡夫矣,非謗而何?當知說法是報化佛,並非法身如來。然必證得法身,方成報化身。故報化身與法身,雖不一而不異。故法身無念無說,報化身雖有說而實無念。經文特舉如來為言者,意在顯此。以示切不可疑佛有說法之念。一有此疑,無異疑佛性不空寂,未證法身矣。亦即無異謂並未成佛矣。故曰即為謗佛也。

又復佛之說法,無非對機。機者,機緣。對機之言,正明說法亦是緣生。緣生體空,故法本無法。如來已證體空,故說即無說。豈得謂有所說法耶?佛何以能不起念隨緣說法?前所謂修因時悲願熏習之力,是也。此理,十卷金光明經,說之最為詳明。不可不知。茲引而說之。經曰:「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十二分教,謂三藏。詳開三藏為十二部分也。此言佛說經律論三藏,利益眾生。初不作念我當如是也。經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此言,雖不起念我當說法度眾。然能隨彼眾生根性、意之所樂、所解者而說之。且雖如是善應機緣,盡未來際,開示教化,利益一切,皆令歡喜,說法無盡。然亦並無分別機緣之念。乃是不起分別而自然合度。所謂任運是也。何故能如此耶?由於往昔在因地時,悲願具足,深觀緣生,熏習成種(善根也。)之力使然耳。然修因時,一面觀緣生之假有,一面復應觀本具之真空。(本經開正知中,先說心行叵得,即是令觀真空。次說諸法緣生,乃是令觀假有。)若不證得真空之性,雖悲願具足,深觀緣生,亦不能隨緣現起也。故經又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而說種種佛法,乃至聲聞法。」此言證性而後二智成就。依此二智,一切自他兩利之事,皆得自在成就。不但能自在說種種法而已。不必起念分別自然而成,是為自在。法如如者,法謂法性,如謂真如,次如字謂一如也。蓋言與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異名也。如如智者,初如字一如也,次如字謂真如,智謂根本智。蓋言與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後得智之異名也。

根本智即是性體,後得智乃為性用。得體而後起用,故他經譯為後得智。對後得而明根本,故亦名之曰智。其實只是性體。故本經譯為法如如而不曰智。各有取義,皆無不可。蓋根本智言其照真,後得智言其照俗。照真則惟一空寂之性光,不謂之智可也。然既性光朗照,謂之曰智,亦何不可。照俗則鑒別千差萬別之事相,稱之曰智固宜。然雖曰鑒別,並非起念分別也。故曰如如智耳。經又以喻顯其理曰:「譬如無量無邊水鏡,依於光故,空影得現種種異相,空者即是無相。」水鏡皆喻性。水喻清淨。鏡喻圓滿。無量無邊,喻性之遍虛空周法界也。光喻二智,智乃光明義故。空喻性體空寂。影喻妄念。異相喻差別事相。無相喻無念。空者即是無相句,正明空影之義。且明雖現種種相,其中仍然無相,故謂之空。總謂水鏡無塵而發光。依於此光,故能於空無塵中現種種相。佛性亦然,無念空寂,則智光圓遍。依此智光,故空寂無念中,而得種種之事自在成就。可見自在成就,正由無念空寂而現智光。

今謂如來作念我當說法,便同凡夫,豈是如來。既不空寂,又豈能說法自在,正所謂以輪迴見,測圓覺海,無有是處。當知說法如谷響,謂如空谷傳聲,有感斯應,初無容心也。又如桴鼓之相應,大扣大鳴,小扣小鳴,適如其分,自然而然者也。佛之說法,如是如是。此所以不應作此言念也。然則何故作此言念乎。世尊推原其故曰:無他,不能解我所說故耳。

秉公發問,贊助光彩,問候佛版好友,阿彌陀佛
2010-05-11 7:03 am
金剛經主要是教如何破先四相再破四見,佛祖要求我們一定要自己親身去學習(受持)等到自己能真正的受持了,一定能夠完全體驗到那是一種無比法喜的境界,這個時候再把自己的心得廣為人說,自己不先悟道如何能傳道?

說"如來有所說法"此人本身就沒破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祖怎麼可能會有四見?所以當然是謗佛,

如何破四相?

若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

一切色相皆為佛身 ~身
一切聲音皆為佛音 ~口
一切思想皆為佛意 ~意
當身口意全都是本師如來,哪還會有四相?


2010-05-11 6:34 am
隨喜讚嘆管子高手

南無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2010-05-11 6:19 am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經中亦云:「法」是一種方法....是為了讓眾生能渡苦海到達彼岸的一葉扁舟....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用適用的扁舟去渡適用的眾生.....所以為他人說....是教他如何上舟之法....當然有福氣.....
第二句:如來最終目地要渡眾生到彼岸(明心見性)....目地不在於「法」,,,所以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因為法...不是目地是手段....如來要眾生明心見性...結果聽了佛的法反而拼命抓住他所說的法..當成真實....又譬如..有人要指月亮給你看......你不看月亮...反而認為那人指月的手指是月亮........這就像人言如來有所說法的意思....因為「法」不等於明心見性.....人卻認為那個法就是明心見性....不是曲解如來本意了嗎....就是謗佛了.這是不才拙見...請不吝指教...謝謝
2010-05-11 5:56 am
1.應該要顯出整段,不可以斷章取義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佛告須菩提說:如果有人以無量數之世界珍寶,用以布施。若有行善的男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子等。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其福德勝於施寶之人,因施寶所得之福,為世間福,終有時而盡,況且受福多,在世間作惡之機會亦多。如果能參經悟道,澈見自性,而且更能為人講演解說,使他人悟道見性,此為出世間福,其福德無邊無盡也。


2.整段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佛告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如來因機緣相感,隨人悟性,為之指點,初未嘗有說法之念。何以故,若人不解此意,是疑佛有執法見矣,故為謗佛。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真空妙理,本來無法,不過為眾生祛除外妄而說,是名為說法而已。


收錄日期: 2021-05-02 10:15: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10000015KK073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