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根據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史來看,各個朝代都有他本身的貨幣系統。
秦漢是以黃金為主幣,銅錢為輔幣,數百年間,大致維持一斤黃金兌換一萬銅錢的標準。 魏晉南北朝因戰亂的因素,民生凋蔽,百業蕭條,黃金失去貨幣系統的主要地位,以銅錢、絹帛為主體。
這種現象維持到唐代中葉,到唐德宗時提出兩稅法後,銅錢變成僅有的貨幣工具。但是,唐朝自立國之後,銅錢不足的現象一直存在,於是雜用鐵、錫、鉛做成為低值的輔幣。
唐代以來的金融問題延續到北宋,北宋除了在若干地區用鐵錢外,並發展紙幣──交子的支付工具,但都是屬於大面額的。南宋時以紙幣為主幣,銅、鐵為低值輔幣。南宋的紙幣稱為會子,初期仍以大面額為主,後來增加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的小額會子。 元代完全採用紙幣,所有金屬貨幣一概不承認。
明代中期以前仍以紙幣為主幣,銅錢為輔幣。 明代中葉,海外貿易達到全盛,外國白銀大量輸入,使白銀的地位更為突出。明英宗正統元年(西元一四三六年),朝廷正式下令解除銀禁,並對江、浙的田賦折徵銀兩,銀子的貨幣主流地位至此成立,直到清朝滅亡而結束。
基本上不同朝代的銀錠純度不同
歷史學者曾提出一個公式: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除非是戰亂,如明末、三藩、太平天國等時期,這個公式在清朝末年以前,大致是通用的。 例如,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品質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
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約為一公斤20元左右,比照大約的市價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台幣3776元。而一枚銅錢則折合台幣約為3.8元。
圖片參考:
http://cimg2.163.com/cnews/2006/8/11/200608111546298c6c7.jpg
綜合歷史學者的研究,銀子與今天台幣的對應關係是: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可兌台幣2000—2500元;
明朝中期,一兩銀子可兌3500—4500元;
北宋朝中期,一兩銀子可兌3200元—8000元;
盛唐時期,一兩銀子可兌18000—23000元。
簡單來說,銀子的價值和當時的國力越強成正比
我們來印証這個兌換率的是否合理。以水滸傳為例,此書反映的是宋明之際的民間生活。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
以一個普通小飯館,用三千多元台幣付三個人吃的帳,的確是可以隨便點菜了。史書的記載只是當時的一個現象,不一定是整個朝代的完整事實,這些資料做為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