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初,北宋周圍仍為割據政權的控制。除了契丹(遼)、西夏強敵之外,南方存在的藩鎮勢力分別是:南平、武平、後蜀、南漢;以及江淮地區的南唐、吳越、河東、江州的北漢等割據政權。 北宋王朝建國之初,國力並不強盛,對於想要完成統一的宋太祖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
這一戰略的主要著眼點是「先弱後強」,意即先攻南方比較弱的藩鎮勢力,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契丹(遼)、西夏等強敵。 而當時各國就如同戰國時代一樣,屬於群雄割據、各自為政的情形,並沒有體會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宋太祖就如同戰國時代的秦國成功地利用了南方割據勢力各不相關、只圖自存的弱點,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
當時有向北宋進貢記錄的只有吳越與南唐:北宋建立當年的公元960年二月,南唐就和吳越同時派出使者,帶上大批金銀禮品,到開封對趙匡胤表示祝賀;七月,為祝賀趙匡胤平定潞州,南唐又送來大批白金给宋廷;吳越國王錢元瓘在位他曾進貢了“金棱秘色瓷器二百事”,而且一次進貢的數量多達200件。吳越的歷任國王在五代十國的世中,一直以“善事中國”和“保境安民”為國策,不斷的向中原朝廷稱臣納貢。
事實上在北宋發動攻擊南唐的戰争後,南唐國王李煜曾致書吳越國王錢俶:“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吴越國丞相沈虎子也有南唐是 “國之屏蔽”之說。但吳越國王錢俶不僅没有援助南唐,反而遵照趙匡胤的命令,派出大批精銳夾擊南唐,並沒有體悟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吳越最後也是拱手向北宋稱臣,北宋不費一兵一卒就吞掉吳越。
北宋統一戰爭歷時18年,北宋王朝統一戰爭所以能取得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後北戰略方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二是太祖、太宗針對不同對象,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戰法,抓住戰機,充分準備,巧妙用兵,獲得勝利,北宋雖未完全統一中國,但也實現了局部統一,為社會安定和發展南北經濟文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