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外力進入與台灣的現代化關係為何
大航海時代由於海洋經濟興起,西方海權國家東來,尋求貿易據點,搶奪生產原料以及擴大銷售市場,原本在沉睡中的亞洲大陸突然驚醒過來,倉卒應付挑戰,台灣的重要性也隨之改變。
清朝政府原本對治理台灣的態度一直很消極,原本台灣對於清朝政府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一塊土地,直到19世紀中葉才有了改變,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國際環境的改變。由於殖民經濟興起,西方海權國家紛紛東來,為了尋求貿易據點,搶奪生產原料以及擴大銷售市場,原本在沉睡中的亞洲大陸突然驚醒過來,倉卒應付挑戰,台灣遂由邊陲轉變為中心位置,台灣也成為列強覬覦的一塊土地。
台灣地位的改變
1.鴉片戰爭後,清廷同意開放臺灣的港口通商,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商業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外商洋行進入台灣,促成台灣出口貿易趨向繁榮,特別是樟腦與茶葉,促使北台灣山地的加速開發,影響所及,促使清廷更積極推動「開山撫番」的政策。
2.台灣因位於東亞航線必經之地,就曾經多次發生國際糾紛事件。1874年,日本登陸南台灣,挑起牡丹社事件;接著1884年的中法戰爭,法國在基隆滋事,澎湖、基隆、淡水均遭法軍攻擊,最後清法兩國議和。象徵台灣已由過去殖民帝國的商船補給站,成為列強眼中的囊中物。
台灣建設的開始
於是清朝政府體認國際局勢的變化,開始注重台灣的重要性。同治13年(1874年),清廷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趕赴來台處理善後。沈葆楨來台,立即加強台灣防務,加速臺灣的建設。如機器採煤;在安平建造「億載金城」砲台以保障府城安全。
之後經營臺灣的是福建巡撫丁日昌,在丁日昌任內,他繼承了沈葆禎的政策,架設了台南到高雄的電報線,是台灣最早的電報線。丁日昌在台時間不長,新政成效有限。清末台灣大規模的近代化新政則是在劉銘傳主政時才開始大力推展。
清法戰爭爆發後,劉銘傳奉令來台統籌戰事;隸屬福建的台灣在1885年獨立設省。劉銘傳是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治理台灣6年,實施一連串的改革,是開啟台灣最重要的推手。
劉銘傳任內,再次調整台灣的行政區域,將全省設三個府,並增加縣廳。其主要的施政內容有:
防備及練兵:
劉銘傳積極加強台灣的防備能力,包括設立軍械所、機器局、火藥局、水雷局;並在基隆、淡水等港口增築砲臺,購入新式大砲,並組織團練兵勇及改良地方保甲制度,以因應外國勢力的挑戰。
撫番:
光緒12年(1886),設立「撫墾局」,以處理原住民事務及進行山地拓墾。並設立「番學堂」,以教育原住民兒童。劉銘傳以勦撫並用的方式,將部份山地原住民納入清廷的統治。
清賦:
劉銘傳全面進行清查土地,以增加課稅的基礎,並改革稅制,實施「減四留六」法;「小租戶」將原先應給「大租戶」的田租,只繳60%交給大租戶,而扣下40%(代為扣繳),繳給政府,廢除大租戶納賦義務,而使小租戶成實際的納稅者。這一改革使政府較容易收到田賦。劉銘傳清查土地,查出大量可課稅的土地,又改革了稅賦,使省府稅收大幅增加,做為推動近代化建設的資源。
當時,劉銘傳致力於各種近代化的新建設。內容包括:
(一)開採基隆煤礦。
(二)購置輪船,發展台灣與福建的航運,並延伸至新加坡、西貢與呂宋。
(三)鋪設淡水至福州的海底電纜線及台北至台南的電報線。
(四)修築鐵路:
在任內完成台北至基隆的鐵路,並由繼任的巡撫邵友濂完成至新竹的鐵路。
(五)建立現代郵政制度,以取代清朝傳統傳遞公文的方式。
(六)開辦西學堂,請外國人來教授外語及史地、算術等課程,以引入西方現代知識。
(七)建設台北城,包括鋪設道路、引進人力車及馬車,並建立一座小型發電廠,在城內重要的地段裝設電燈等。
但之後劉銘傳因新政受到批評及財政負擔等問題,加上朝廷不支持,隨後離開台灣,然而,他開風氣之先,在劉銘傳的積極治理下,臺灣成為當時滿清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可說是台灣近代化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