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史及生平事硛 [急!急!急!]

2010-05-05 4:39 am
孫權史!!請給我詳細的史記(包括:戰投及生平事硛、年份等相關的事!).........................................................................PLEASE!!!!!!!!!!!!!!!!!!!!!!!!!!!!!!!!!!!!!!!!!!!!!!!!!!!!!!!!!!!!!!!!!!!!!!!!!!!!!!!!!!!!!!!!!!!!!!!!!!!!!!!!!!!!!!!!!!!!!!!!!!!急!急!急!

回答 (4)

2010-05-05 4:54 am
✔ 最佳答案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吳侯孫權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于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下,大敗豫州牧劉備,佔領荊州後,並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代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暫與劉備。215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有相當的兵力與自己叫板,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督取下荊州,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220年,曹丕取代漢室稱帝。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孫權為吳王、使持節、大將軍、領荊州牧,督荊揚交諸軍事。
  221年,劉備稱帝,興兵問罪,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火攻大破敵軍。
 222年,曹丕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係緩和。
  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234年,孫權回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于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因戰役過多,日後再來補充。)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臺灣)的聯繫。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
  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注意:若從孫權稱吳王在位算起,則在位為32年)。
  孫權自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孫權是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字仲謀,父親孫堅曾被封為烏程侯、 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也被曹操上奏封為討逆將軍和吳侯。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父親和哥哥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 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 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孫策很高興,在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總是對弟弟孫權說:“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後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 就大業的。”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參考: baidu
2010-05-06 5:09 am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茂才,任陽羨(今江蘇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隨父兄征戰。200年孫策死,孫權依兄言襲職,在張昭、周瑜等協助下,很快就穩定了局面。東漢朝廷冊封他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從此,他成為實際上的江東統治者。

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直至呂蒙白衣渡江取荊州為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親率大軍攻孫權江西營,據《三國志》記載,他「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

隨着劉備取得益州及稱漢中王,聲勢日漲,對孫權產生壓力。孫權決定向曹操稱臣,襲奪荊州。219年十月,孫權派呂蒙趁關羽北攻襄樊之機,偷襲駐守荊州地區的關羽軍隊,關羽活捉後被斬。荊州南北至此為曹、孫兩家瓜分。

220年曹丕稱帝。為了對抗試圖奪回荊州的劉備,孫權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受九錫,同時將治所從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遷到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222年,在吳漢夷陵之戰中,吳將陸遜大敗劉備親自率領的復仇大軍,使漢國的精銳部隊受到重創。不久劉備病逝,掌握實權的諸葛亮派鄧芝出訪東吳,兩國又重新和好。

229年孫權稱帝,同年將都城從武昌遷到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衛溫、諸葛直等航行到達夷州(一說即今台灣,但沒有確實的根據);242年,他又派聶友等航行到海南島(朱崖洲),加強了這裡和大陸的聯繫。

晚年的孫權「多嫌忌,果於殺戮」,而且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陸遜等國家重臣都受到牽連,使政局更加混亂。其身後的吳國最終淪落為黨爭劇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孫權的七個兒子中,除長子、次子因病早亡以外,一個被孫權自己賜死,另有三個在孫權死後被孫氏子侄殺死或逼死。

252年四月,71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病死於建業宮中,稱帝在位23年。葬於建業(今江蘇南京)蔣陵,諡大皇帝,廟號太祖。

領導風格和三國時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孫權也很會用人,並且在納諫方面作的更好,還會認真聽取反面意見。同時也很有戰略眼光。《三國志》記載吳國大臣對孫權的評價: 「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曹丕),是其略也」,雖然難免溢美之辭,但概括的還算全面。

孫權接掌領導權之初,「以兄事瑜」,對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後,對魯肅、呂蒙、陸遜等將領都信任重用。《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說過: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但是孫權在立國稱帝以後,數次與蜀國東西呼應、分別率師北上,惟多以失利告終。晚年寄望與遼東公孫淵聯軍,最終仍未如預期;遂以長江為險,與魏、蜀長久分治。《三國志》記載孫策生前曾評論孫權的能力特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早年積極對外的孫權於晚年趨於保守,信任親屬、成立特務機關、立嗣問題,導致北方的魏、晉可以逐個擊破,先滅蜀後滅吳。
參考: Me
2010-05-06 12:33 am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吳侯孫權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于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下,大敗豫州牧劉備,佔領荊州後,並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代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暫與劉備。215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有相當的兵力與自己叫板,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督取下荊州,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220年,曹丕取代漢室稱帝。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孫權為吳王、使持節、大將軍、領荊州牧,督荊揚交諸軍事。
  221年,劉備稱帝,興兵問罪,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火攻大破敵軍。
 222年,曹丕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係緩和。
  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234年,孫權回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于揚州都督滿寵。(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因戰役過多,日後再來補充。)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臺灣)的聯繫。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
  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諡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注意:若從孫權稱吳王在位算起,則在位為32年)。
  孫權自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大帝孫權(182年-252年四月),字仲謀,三國時代嘅開國君主之一。佢響222年稱吳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即係東吳。

孫權阿爸孫堅同阿哥孫策,響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好咗江東基業。孫權文武雙全,年少嗰陣已經有將帥嘅才能、統率大軍嘅能力,十八歲掌權成為一個諸侯,佢嘅敵人曹操都讚佢「生子當如孫仲謀」。207年聯合劉備抗曹操,喺赤壁之戰打敗曹操。

同三國時代嘅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孫權都好識用人,而且響納諫方面做得更好,重會認真聽反面意見。同時都好有戰略眼光。《三國志》記載吳國大臣對孫權嘅評價:「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曹丕),是其略也」,雖然難免溢美之辭,但概括嘅野都算全面。

三國志淨係有記載孫權響神鳳元年(252年)四月瓜咗,但《建康實錄與吳書》就記載「神鳳元年夏四月乙未,帝崩於內殿。」,所以孫權幾時瓜重查緊。



   孫權是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字仲謀,父親孫堅曾被封為烏程侯、 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也被曹操上奏封為討逆將軍和吳侯。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父親和哥哥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 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 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孫策很高興,在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總是對弟弟孫權說:“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後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 就大業的。”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參考: yahoo
2010-05-05 6:09 am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222年在金陵稱王,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即東吳,史稱孫吳。222年—252年在位。父孫堅,兄孫策。



孫權文武雙全,年少時經已有將帥之才,統率大軍之能力,故與之為敵的曹操也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



生平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羡(今江蘇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隨父兄征戰。200年孫策死,孫權襲職,在張昭、周瑜等協助下,很快就穩定了局面。東漢王朝封他為征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從此,他實際上成為江東統治者。208年,孫權領導的東吳軍事集團聯合劉備集團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213年正月,曹操再次親率大軍南侵,據《三國誌》記載:「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219年10月,擊敗駐守荊州地區的關羽軍團,成功收復被劉備集團佔據多年的戰略要地,封閉了蜀國的東南出口。222年,在吳蜀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親自率領的復仇大軍,使蜀國的精銳部隊受到重創。此戰役後,蜀國停止了與東吳爭奪東南出口的戰鬥,兩國的邊境地區恢復和平。魏國立國後,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受九錫。229年稱帝。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衛溫等航行到達夷州(據說為臺灣,但沒有直接的根據)。242年,他又派聶友等航行到海南島,加強了這裡和大陸的聯繫。此外,他還派人到朝鮮、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共100多個國家,擴大了吳國的政治影響。在晚年的孫權「多嫌忌,果於殺戮」,使本已凸顯的內部矛盾更加複雜化,其身後的吳國最終淪落為黨爭劇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和三國時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樣,孫權也很會用人,並且在納諫方面作的更好,還會認真聽取反面意見。同時也很有戰略眼光。《三國誌》記載大臣對孫權的評價: 「提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於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雖然難免溢美之辭,但概括的還算全面。孫權接掌領導權之初,「以兄事瑜」,對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後,對魯肅、呂蒙、陸遜等將領都信任重用。《三國誌》記載孫權曾經說過: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故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但是孫權在立國稱帝以後,採取保守的態度,妄想憑藉長江天險,與魏、蜀長久分治,對蜀國不斷的北伐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三國誌》記載孫策曾批評孫權:「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最後他的保守政策導致魏國可以逐個擊破,先滅蜀後滅吳。



252年4月,71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病死於建業宮中,稱帝在位23年。葬於建業(今江蘇南京)蔣陵,諡大皇帝,廟號太祖。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5: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04000051KK014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