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聖經係由66輯組成?

2010-05-03 5:42 am
6被喻為魔鬼數字,而聖經內好少出現6這個數字的
如果多11輯,變成77,個數字唔係靚d咩
點解上帝要聖經由66輯組成?
如果這是巧合的話也太諷刺了吧=_=

回答 (4)

2010-05-03 6:14 am
✔ 最佳答案
本人會理解為巧合。事實上,聖經亦沒有記載「66」代表魔鬼。故不必太敏感。

如果我們再仔細一點檢視,便會發覺聖經有很多與「六」有關的數字。

例如:

詩篇第一篇,只得6節。
提摩太前書、以弗所書、加拉太書,只得6章。
以賽亞書,共有66章。
耶利米哀歌第三章、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共有66節經文。等等

我們是否亦要對上述數字恐慌呢?當然,這是不必要的憂慮。

聖經的卷數只是巧合地有66卷、有些經卷巧合地有66章、有些篇幅巧合地有66節、6節等等,過份喘測只會帶給人多疑的想法,實在是不必要的。

其實我們只要注視聖經寫給人的信息,就已經足夠,不必過份喘測一些巧合數字。
2010-05-06 5:31 am
有些人在知識+散播汙蔑基督信仰的文章,以下做出澄清:
http://bibletimes.netfirms.org/jesus/read.php?tid=13480

以下網站文章多達三千篇,我們提供您基督信仰的正確內涵
http://bibletimes.netfirms.org/jesus/thread.php?fid=119
內容:
達文西密碼「問題」、聖經預言、天堂陰間異象、個人見證、聖經科學見證、考古論證,基督信仰疑惑解答、神創論VS.演化論
2010-05-06 1:53 am
《聖經》的可信性(知識+ 問題):
qid=7010042401695



根本《聖經》就充滿流料,例如四福音書中就只有《馬太》及《路加》兩本有耶穌出生事蹟,連成書最早的《馬可》都沒有,而兩本福音之間矛盾嚴重(例如《馬太》版本的約瑟夫婦原本在伯利恆生活,誕下耶穌後因避難才輾轉去拿撒勒定居;《路加》版本的約瑟夫婦本來就在拿撒勒生活,因普查才去伯利恆並在那兒誕下耶穌),起碼有一本是捏造,再加上兩版本都與歷史不符兼情節荒謬,最大可能性是兩本福音都是老作!

耶穌真的在伯利恆出生嗎?
http://*****/ye7gngt

2010-05-05 17:54:25 補充:
又例如新約預言公元一世紀世界末日(已徹底破產接近二千年):
*****/y9pjr2j

更多落空預言:

推羅預言
budurl.com/ljz4

斷章取義兼張冠李戴的以色列復國預言應驗
*****/32nk3r

其他:
*****/yfzhqm7
*****/czrlm2
www.skepticsannotatedbible.com/proph/long.html

用教徒的穿鑿附會解經法,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都可說成是預言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而且更為合理:
http://space.uwants.com/html/99/2638799-386272.html
2010-05-03 5:44 pm
聖 經 正 典 化:
約公元前850年前由南猶大學者完成,內稱“耶和華”(Jahweh),故又稱J本.
約公元前700年間,由北方以色列學者創作,明顯和南方記載不同,因創世紀中神稱為“埃洛欣”(Elohim),故稱為E本.
後來E本流入南猶大和J本綜合,編出JE本.其中J本特色佔優.
公元前621年,約書亞王俢建聖殿發現“申命記”稱為“申命記本”(Deuteronomy)簡稱D本.
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滅亡前後,再由申命派史家把D本和JE本結合,形成JED本,特色是”犯罪,懲罰,悔過,救贖的宗教歷史.

公元前500年猶太人由巴比倫囚虜返鄉,是為(制)司本(Priestly Code)簡稱P本.到尼米重振猶太教时把P本編入JED本,形成JEDP本.
然而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以來,西方學者日益注意到這部經典著作中的眾多重覆,矛盾之處,特別是到19世紀,經“格拉夫”“魏爾豪森” “德賴弗”等學者關於摩西五經底本的理論逐漸系統化,而其中最為流行是“格拉夫” “魏爾豪森”四底本學說.

2010-05-03 09:44:47 補充:
猶太人本由12個支派所組成,稱為希伯來王國,而最後的國王是所羅門王,所羅門王死後希伯來王國一分為二,猶太人進入南北朝時代,南面稱猶太王國由兩個支派組成,首都耶路撒冷,北面稱以色列由十個支派組成,首都撒馬利亞,而猶太王國比較保守原先猶太教,但以色列就混入了異族宗教(金牛犢).

猶太王國和以色列互相攻打了200年之久.
以色列在公元前721年被亞(術)所滅.
猶太王國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倫所滅.


收錄日期: 2021-04-26 13:11: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502000051KK017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