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作者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
至大司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親早死,不知名。
五柳先生傳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
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
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白話文
不知
道先生是什麼人.也不知道他的姓氏名字.由於他的住宅邊有五顆柳樹.所以人們就把五柳先生作為他的稱號.他為人安閑沉靜.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
讀書.但不拘泥字句.不喜鑽研無關緊要的問題.每當對書中道理有所領會時.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先生喜歡喝酒.但是由於家裡貧困所以不能常常飲酒.他的親
友知道這個狀況.便會買酒來招待他.先生只要喝酒便會喝完.只希望能夠喝醉.只要喝醉了便會離去.從來不會捨不得而留下.他所住的房子裡面空蕩蕩的.遮蔽
不了風吹和日曬.穿的衣服是縫補過的粗布短衣.飲食也常缺乏不足.但是他卻能安然自得.先生也常寫文章娛樂自己.很能表達出自己的心意.忘卻一切俗世的得
失.就這樣過了一生.
古代黔婁的妻子說.對貧窮卑賤不感憂慮.對財富權貴不努力求取.細細推究這些話.五柳先生大概是黔婁這一類的人吧.
暢快的飲酒作詩.使自己的心意快樂.就像生活在上古純樸社會中的人啊.
一、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模仿史記傳記的形式而寫的
雖
然假托五柳先生之名,其實是作者的自況。蕭統陶淵明傳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囑文,穎脫不群,認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宋
書和晉書本傳略同)可見當時的人不但認為這是陶淵明的自況,並且相信這是對他自己非常真實的紀錄。因此,透過本文,我們可以體認到作者真摯淳樸、高節脫俗
的人格。
通常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一個隱士,又稱他是「隱逸詩人之宗」(鍾嶸詩品卷中宋徵士陶潛詩條),很容易誤以為他的人生態度是消極
的。事實上陶淵明只是厭惡當時虛偽腐化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不願去同流合污:其實,他的人生理想是積極而嚴肅的。他否定了現實社會中要求富貴榮華的價值觀
念,而堅持去過他認為具有真正價值的精神生活;他甘於忍受物質環境的壓力,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這是需要有極高的道德勇氣的,一個消極頹廢的人如何能做
到!
至於進一步欣賞陶淵明在超越了物質環境的窘迫之後,所達到的精神上的和諧,以及他為人的品格和寫作的風格的圓融一致,這就要看個人的
領悟能力如何了。
二、陶淵明及其作品
他是晉大司馬陶侃的曾孫。陶侃在晉明帝太寧三
年(三二五)都督荊湘等州的軍事,因為討叛臣蘇峻,有很大的功勞,被封為長沙郡公,雖然功蓋當世,但行為卻極其謙沖,晚年更深以滿盈自懼,上表辭職,把皇
上賞賜給他的東西和一切軍械統統繳還。從此歸隱,不再過問政治。可見他的曾祖父是一位非常淡泊明志的人。
他的祖父茂、父親逸,都做過太
守。祖父是一位天性純厚的讀書人,父親又是恬淡沖虛,把窮達得失看的很開的人物。外祖父孟嘉,做過征西大將軍,為人謙虛有量,溫文儒雅,做事但求順心,和
陶淵明的曾祖父以至父親,正是一流人物。
陶淵明接受了父系和母系的遺傳,形成了他那達觀而任自然的性格。加以後天環境的影響,更使他把這
種性格發展到最高峰。
儘管他的先人都做過大官,但因為都是淡泊名利,所以都沒有錢剩下,而且他的父親又死的很早,更使他在少年時候開始過
著貧困的生活,但他並不以此為苦,卻能從讀書中去尋求樂趣。這因為他本來就是恬淡的人,自幼受過優良的儒家傳統教育,深懂得「固窮節」的緣故。
參考資料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4%BA%94%E6%9F%B3%E5%85%88%E7%94%9F&fr=yfp&ei=utf-8&v=0
及
http://163.26.9.12/noise/hcjh-ca/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