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欣賞的人-莫札特

2010-04-30 2:35 am
我最欣賞的人-莫札特-口試,2mins

回答 (3)

2010-04-30 2:47 am
✔ 最佳答案
莫札特生於一七五六年一周二十七日,奧國西隅、阿爾卑斯山下的小城薩爾斯堡。父親雷奧博 ( Leopold Mozart,一七一九 - 一七八七年 ),是一位卓越的小提琴家,在當地大主教處,擔任作曲家兼副樂長。莫札特自幼就隨父親學習音樂,三歲始彈奏鋼琴,五歲就作曲,六歲學習小提琴和風琴,七歲出版他最早的「奏嗚曲」,八歲譜出交響曲,十二歲譜寫歌劇,到十五歲時,發表各類形式的作品。雷奧博把這兒子,當做一大財源,從六歲到二十五歲間,帶他出國旅行演奏,共達十一次。他們的足跡,及東邊的維也納,西邊的巴黎,北方的倫敦,以及南端的義大利各大城巿。

父親供職的大主教,於一七七零年也僱用十四歲的小莫札特為合奏長,但次年起,新任的大主教阿赫畢碩普,卻經常虐待莫札特。一七八一年,陪隨大主教前往維也納時,莫札特因不堪受辱,提出辭呈。後來莫札特定居維也納,和海頓相識,而且有了親密的友誼。

一七八二年,莫札特二十六歲時,和比他年輕七歲的美麗歌手康絲丹釆.韋伯結婚。她雖然開朗善良,卻是一位無知而又無能的浪費者。

莫札特是一位具無限創作力的作曲家,更因他的名聲響亮,拿他的收入來維持家計,應綽綽有餘。但因夫婦兩人都不能控制開支,一生都陷在窮迫的泥沼中。他被債主所逼,不得不日以繼夜,不停地寫作新曲。在這些作品中,包含交響曲、室內樂和協奏曲,全是充滿光輝的優美音樂,曲中悅耳的旋律與和聲,如春泉般源源湧現。

莫札特在最後的五年裡,躍入創作的巔峰期。一七八六年寫作名歌劇「費加洛的婚禮」和D大調交響曲,一七八七年寫作歌劇「唐.喬望尼」,一七八八年夏天,只花了六星期,譜成降E大調、G小調和「周彼德」等最後三大交響曲,一七八九年寫作歌劇「女人皆如此」,一七九一年寫作歌劇「魔笛」和「皇帝狄托的仁慈」。

一七八七年,莫札特雖然繼葛路克之後,榮任奧皇宮廷樂長之職,但薪俸被削減到葛路克的一半。一七八九年,到德雷斯頓、來比錫和柏林族行演奏時,普魯士王有意聘他為宮廷樂長,但莫札特卻婉拒了。即使生活較為清苦,他卻喜歡居住在維也納。

從一七八九年的旅行,他的健康急劇下降。一七九一年七月,有一個陌生人來訪,表示有一位匿名者,要委託他寫作一首「安魂曲」,付上預約金後,就悄然離去。此後莫札特不管是在上演歌劇,或演奏旅行,總是為這首「安魂曲」,耽耽於懷。最後把它想成是由地獄遣來的使者,要他為自己寫作,結果未能把它全部完成,就因霍亂症,於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五日去世。
2010-04-30 3:02 am
莫札特是一個天才音樂家。他的音樂才華在極為年幼時已表露無遺。他於1756年 1月在奧地利出生,父親也是一個音樂家,故莫札特自幼已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四歲時,莫札特已開始作曲,稍後他的父親便開始安排他四處巡迴演奏,在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等大城市表演,莫札特亦由這時開始聲名大噪,受到各地的貴族、皇室人員及主教的歡迎及讚譽。
在一七九一年他的三十六歲生日前辭世了。未完成的安魂曲便由他其中一個學生整理他的手稿並補充完成。享年只有三十五歲的莫札特,由於家境貧困,死後只被草草埋葬在貧民墓區中。
2010-04-30 2:43 am
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C小调弥撒的情感,已绝对不是欢快性质,也与他十岁那年创作的 kyrie相距何其之遥!但到了「信经」曲,三次轮回的快版,把对上帝的信心表达的又是何其明确!因此这首弥撒曲很显然已完全不是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个人的真实信仰告白了。他要说的不是伪善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实实安慰他短暂又痛苦的尘世生命的信仰。这种告白,绝对不是要求规格与形式的萨尔兹堡所能接受。

宁静祥和的微笑


  莫札特与父母亲莫札特生命中最后的贫病交加的五年,曲风再度改变,从偶而出现突然结束的焦虑不安中挣脱,回到平静无波甚至有些逍遥感的曲风。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V595),其流畅的音符,因偶而的转小调,就绝对不再仅只是欢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调,或优美不陷溺进情感的慢版,仍让人分享到他的平静无波。这绝对远远超过他早期的「欢愉」境界,是苦难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佛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数完成一般,在病痛中还是维持大量的创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为领圣餐仪式而作的宗教音乐「Ave verum corpus」(KV618),简直是无法想像的超然平静,四部和声缓慢优美而无波澜的述说基督之爱,根本无法想像创作当时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际奋斗。


  莫札特在他死前两年,曾经跟来比锡托马斯合唱队队长谈了一席话,他后来写信给父亲时提及此事。他跟队长说:「我觉得你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却世上的罪,请赐予我们和平』这句话的意思....。我从童蒙时代(注:莫札特的父亲在耶稣会受了整整十二年的教育,并得哲学博士学位,他非常重视莫札特的宗教教育。)就进了宗教的神秘圣殿,满腔热情期待弥撒开始,却不知到底要得到什么....,如今经过庸禄的生活,这一切又重新浮现,并深深感动著我的心灵,我乐于为这些听过千百次的话,谱成音乐....。」显然与主教的成见有关——好动,滑稽可笑,动不动讲黄色笑话的音乐家,怎么可能在理论在实践上都明白信仰真理??但莫札特这从来与政治无缘无关,从不知道他将在生命末期经验法国大革命的人,却写出嘲弄达官贵人,帮助一切平民的「费加罗婚礼」,以至于贵族纷纷疏远他,加深他的贫困。当主教斥责他没有教养,是个坏蛋,他却于生命的后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济贫的「共济会」....,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无法把他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条僵化的宗教气氛,与只在上流社会闲谈的宗教气氛连结。这正是他在萨尔兹堡受困,而后贫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 KV626)手稿莫札特在母亲为他劳累旅途中病故后,虽然其创作有一段时间明显出现一反轻快风格的哀伤,但他还是写信给父亲说:「我顺服上帝的意志」。当父亲病危,他贫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没有长者的抚慰,莫札特跟父亲说:「我永远感激我的创造者,并由衷祝福我周围的人都可以有像我一样的幸福感。」最后,当他思索死亡时,写信给父亲道:「既然死是我们生命的真正终极目的,它对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种令人惊恐的东西,而是让我感到安宁宽慰的东西。我感激上帝让我有机会认识死,上帝让我知道,死是达到真正的幸福的锁钥。」看过这些出自心灵的信仰表白,就不难明白,莫札特在创作中期离开萨尔兹堡前后,虽经历生命中严重的挫折伤害与怀才不遇,却仍走向创作中后期的平静愉快。这种平静愉快绝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或是很容易倾向忧郁的小调,还是充满平静感,最终面对死亡,竟能创作出 KV618的天籁之曲了!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绝不是宗教扼杀艺术那般的一语化约——虽然形式化教条,的确使艺术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愤慨向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但形式化与教条绝不是宗教的本意。


收錄日期: 2021-04-16 00:16: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29000051KK027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